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GTCL集团核心业务变化是否已过艰难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10:47 中国经济时报

GTCL集团核心业务变化是否已过艰难期

  -本报记者 杨崇伟

  GTCL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000100)正在努力跳出巨大亏损的陷阱。

  “一季度报表应该盈利。”4月24日,一接近公司高管的集团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

  整合

  GTCL集团一直是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概念不断,思想大胆,但步子快了一点。”4月22日,国信证券一研究员这样评价GTCL集团。

  TCL的国际化被业界认为是家电企业的一面旗帜。但过去的两年时间内,集团净利润出现严重滑坡。

  TCL在2004年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后,虽然公司陆续采取多项整合措施以求尽快实现公司原有业务和并购业务的协同效应,但两家合资公司TTETCL-汤姆逊电子公司、T&A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一直没有好转,并在2004年当年就引发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2003年公司净利润57057.66万元,但2004年下滑到24520.51万元。进入2005年,公司业绩的表现更让人失望,一季度就亏了32723.34万元,二季度继续放大亏损至-69261.02万元,至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竟然破天荒地达到-113897.42万元。

  这样的业绩表现与公司事先给投资人描述的前景大相径庭,表明TCL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连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原来的团队显得有些乐观。”T&A和TTE的整合比原计划要难得多。

  2005年10月29日,公司预测2005年度首亏,原因为:由于公司下属公司TTE、T&A公司处于整合期,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且公司控股子公司TCL移动亏损。预计公司2005年全年实现净利润将出现亏损。亏损金额尚不明确,具体财务数据将在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中披露。

  国际化进程受阻必然加重公司的财务负担,连续巨额的亏损从长远看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但国际化的步伐一旦迈出,就没有后退的理由。

  无奈之下,TCL集团施出“撒手锏”,将旗下两家优质公司高价出让。

  2005年12月9日TCL集团发布公告,拟将其直接和间接均持股80%的两家公司——国际电工公司和智能楼宇公司出售给罗格朗公司。两家公司合计转让价款达到16.9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电工转让价为14.57亿元,智能楼宇转让价为2.34亿元。转让价款将由两家公司的原股东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由此TCL集团将分得八成。

  从相关数据看,这两家公司的出让一是解决了公司的现金流危机;二是由于截至2004年底国际电工的净资产为1.36亿元,智能楼宇的净资产仅为2000多万元,十多倍于公司净资产转让必然大幅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有助于改善公司2005年的财务报表;三是使公司腾出精力财力专注于公司主业的发展。

  “把质量不错的一块业务拿出来出售,说明了公司管理层欲扭转经营现状的决心,并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善集团的现金流情况。”银河证券行业研究员王国平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整合已经在产生效果,4月18日TCL集团公布的2006年3月份主要产品的销量数据显示,彩电、个人电脑、移动电话销售数量同比都有大幅度的上扬,分别达到1703730台、80476台、1225492台,而去年同期则分别为1488067台、56031台、817435台。

  核心业务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经历了经营风险的GTCL集团在进行新的财务以及策略安排后,整体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其核心业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4月22日,GTCL集团白家电事业部副总经理田显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目前GTCL集团主营业务集中在“四大核心”即多媒体、通讯、IT、家电上。

  不过有消息说,TCL集团在彩电销售增长主要来源于传统CRT彩电,虽然以价格换市场,是企业走出去的一贯做法,但投资者对TCL的长远战略和品牌建设不免有所担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中国电子商会家电课题组日前在北京发布的《06’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研究一季度报告》显示,经过了2005年平板电视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内家电市场上掀起了强劲的“电视平板风”,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平板电视市场规模接近500万台,新一轮竞争预示着平板电视市场将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现阶段,平板彩电市场品牌居多,近40个品牌参与竞争,2006年将进入淘汰阶段。

  4月23日,该课题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大平板”概念包括液晶、等离子、超薄CRT、背投电视等,部分国产品牌已经移植高端平板电视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高端的CRT系列彩电更加提升了超薄CRT市场竞争力。如海信率先将1080P高清技术应用到超薄CRT产品上;厦华移植了“微晶神画”技术;长虹实现“双倍素”处理器与超薄CRT的结合。

  面对国内大的彩电企业积极实现产品换代的“电视平板风”,李东生去年5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3-5个月,TCL会销售更多高端的彩电。

  “TCL是后发力,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投入比较大,产品比较多,品牌、销售渠道有一定优势。彩电市场已经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化、3C融合化阶段,电脑/网络相连接、内置DVD、可与数码相机、U盘、移动硬盘、MP3、MP4相连接、带数字接口、带打印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将可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该课题组专家分析。

  由于GTCL集团的四大核心业务优势,公司生产的高端的彩电更符合这一趋势,或许可能成为今后的利润增长点。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GTCL集团的家电业务也不能小觑。在GTCL集团四大核心业务中,家电起步最晚,份额也不大,但基本上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4月22日,借五项关键技术突破推出“保鲜”冰箱的契机,GTCL集团的家电业务已经“重拳”出击市场。有资料显示,2005年电冰箱的增长率只有10%多一些,这表明,类似于冰箱这样的行业,市场已经成熟,想获得高的增长率只能在现有的“蛋糕”里重新分配。

  田显斌告诉记者,GTCL集团家电业务在行业里虽然排不上第一阵营,但有TCL的品牌、资金、网络、人才优势,只要活下来,有利润,随时有机会整合行业资源,五年内争取做到前五名。

  完成股改

  4月18日,TCL集团发布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公告: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股份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2.5股对价股份。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性质变更为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李东生以持有GTCL集团121953000股,占总股本4.72%的比例依然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

  GTCL集团的股改可谓一波三折。作为第11批进入股改的公司,当TCL正在酝酿股改时,TCL前董事、副总裁吴士宏抛出了手中持有的TCL集团股份;而当TCL将其股改的对价水平提高到10送2.5时,TCL的多家外资股东并未完全同意这一方案。最后,政府主导化解了这一难题:TCL集团的大股东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决定代为垫付对价款。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PHILIPS ELECTRONICS CHINA B.V.自取得流通权之日起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转让;在上述禁售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数量占TCL集团的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五、24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十。其他执行对价安排的50家非流通股股东自取得流通权之日起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转让。

  另外,在公司股改过程中,公司第一大股东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向Philips Electronics China B.V.及AllianceFortune International Limited 分别转让其持有的占本公司总股本5%、共计10%的股份,已经完成股权过户手续。

  尽管还有市场人士对这些股权转让持有异议,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的进程依旧在努力前行。

  GTCL集团或许真的像李东生所说:已过艰难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