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正文
 

万科之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17:5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于晓娜 徐广蓉

  香港、深圳报道

  “万科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要把现在的技术总部变成战略总部,整个经营模式要发生改变,这是对万科的挑战。”3月20日,万科董事长王石对记者直言。

  从量变到质变

  是日,万科公布了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业绩报告。

  报告称,万科集团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39.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3%,营业收入105.6亿,增长37.7%,而净利润同比增长53.8%。

  万科管理层对业绩表示满意。据王石分析,去年宏观调控之前,万科就认为长三角地区

房价涨势太过,极可能出现波动,因此在2005年上半年,万科加快了长三角市场的推盘速度,实现该地区1-4月份销售面积21万平方米,保证了公司在调控形势下实现了长三角区域的销售收入增长83.6%的业绩;而下半年,万科则缩减长三角地区的开工和竣工面积,加大珠三角市场的开发力度,半年时间内该地区销售面积达到了44.9万平方米。

  能够随机应对市场,这与万科集团在2005年控制的项目储备约为1209万平方米、按万科持有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为1019万平方米,有着莫大的关系。

  于是,2006年,万科计划再增加项目储备10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万科集团目前项目储备的总量。“1000万平方米不是问题。”郁亮直言。

  问题在于,作为国内最大的上市

房地产
开发商
,万科的既定目标是保持三年30%以上的快速利润增长。“对万科来说这个速度并不保守。”王石分析,2006年万科列入计划的主要开发项目达到71个,计划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约399万平方米和332万平方米,比2005年分别约同比增长54%和53%。

  很显然,快马加鞭之下,万科以往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其规模需要,“必须要进行分权”,王石一再对记者表示。

  王石所谓的分权,即将万科总部的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将总部的管理职能由技术性转变为战略性,而公司的管理层也相应地由过去的两层变为三层。“要建立中间的第二层管理,把原来很多总部承担的责任由地区来承担。”王石说。

  他继续举例分析,过去拿地的项目审批都在总部进行,但是由于规模变大之后,如果总部继续承担该职能,则平均下来万科总部每天都要研究项目、进行审批,而这些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不可能全部拿下,“从我们的计算来看,审批项目与实际拿到项目的比例大概是4:1”,王石透露。

  从权力下放的区域来看,不外乎万科在国内的三大战场,即华东区、华南区和环渤海地区。去年,这三大区域营收占万科总营业额的比例分别为32.4%、27%和32%。

  “万科技术总部的模式已经运作了五年,区域分权之后,总部将主要协调标准化的制定,更多战略方面考虑,比如新材料运用、新结构体系等,功能上跟之前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王石称,而像拿多少地以及在什么地区拿地等决策程序,都将下放到地区,但是整个资金的总调配、人员的调配和培训、战略的制定、监督和运作等等,还是由总部承担,不会下放。

  据王石透露,万科从去年开始就在酝酿这场“由技术总部到战略总部”的经营模式之变,并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资金链后台

  从万科的年报中可以看到,该集团2005年的总负债率为61%,略高于2004年的59%,而净负债则大幅低于2004年的14.2%,仅为4.7%。从债务分布情况看,其长期债务占56%,短期债务为44%。

  到2005年底,万科仅银行存款一项就达32亿,而银行贷款仅13亿,再加上2005年的139亿销售回款,按照王石的说法,万科的资金流并不紧张,也不会考虑增加净负债。

  然而,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按照现行会计准则,预售款和可转债等项目应计入集团负债,而万科仅预售款一项就达48亿多,这导致该集团总负债率已经达到60%,“总的来看,考虑到种种因素,万科的负债率不应该再上升了”,王石称。

  据郁亮称,万科集团2006年的资本性支出约为200亿元,主要用于支付地价款、工程款等。因此可能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与其它公司的合作进行,以改善现金流状况。

  此外,郁亮还透露,万科对于股权融资将非常关注,同时增加合作开发项目的比重。以2005年增加的650万平方米项目储备来说,48.3%是通过合作取得,“2006年将有50%的项目采取合作方式进行”,郁亮说。

  根据郁亮介绍,2005年广州已经成为了第三大盈利城市,占到净利润的7.7%。而朝万公司的建立,令万科增加了在东莞大约6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珠三角是生根策略”,郁亮解释。

  万科在2006年将继续增加长三角的投资力度,“市场低迷的时候,我们反而更有信心”,郁亮表示,浙江的房价和地价都在下跌,“今年是我们将进入浙江市场的最好机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