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英工业增资豫联集团 中孚实业MBO迷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2:11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实习记者 张冰 发自北京 东英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东英工业”)买入河南豫联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豫联集团”)78.8%股权两年半后,首次对豫联集团增资逾亿元,这似乎使一直笼罩中孚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的MBO疑云变得稀薄些。
昨日,中孚实业(600595.SH)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豫联集团通知,东英工业已经获得商务部批准,对豫联集团增加出资人民币10748.6万元,折合股权 4460 万股。 本次增资完成后,东英工业的投资占豫联集团注册资本的82.85%,河南怡丰投资有限公司控股豫联集团17.15%。 此前,正是东英工业长期未对资金紧缺的豫联集团增资,成为外界猜测中孚实业“隐性MBO”的重要依据。 中孚实业“MBO”过程 2003年8月26日,东英工业受让巩义市财政局持有的豫联集团78.8%的股权,由于当时豫联集团为中孚实业第一大股东,持有44.18%的股份,东英工业成为中孚实业的实际控制人。东英工业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BVI),运营总部设于香港,注册资本港币10亿元。主营实业投资。公司董事为张志平和张高波。而据媒体报道,东英工业是专为此次收购成立的公司。 受让完成后的几年内,东英工业一直没有向自己控股的豫联集团注入过资金,对公司的高管也没有进行过更换,只是豫联集团的董事长由张高波担任,原董事长张洪恩则担任总经理。这使得外界对于东英工业声称投资豫联集团是为了做实业产生了怀疑。 而更让人生疑的是,2004年在豫联集团为资金奇缺而捉襟见肘的时候,作为控股方的东英工业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像张洪恩当初鼓吹外资收购后会有大笔的流动资金注入豫联集团。豫联集团不但不向东英工业要求注入流动资金,反而在2004年12月28日在各分、子公司召开了紧急会议,以给“河南怡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怡丰投资”)增资扩股的名义强行要求全集团职工集资约3亿元以缓解资金上的压力。 而下一件事似乎在证实人们的猜测:2005年12月31日,中孚实业发布公告称,郑州市大峪沟矿务局将其持有的豫联集团4000万股权转让给怡丰投资,占豫联集团总股本的21.2%。 工商资料显示,怡丰投资由3个自然人股东和3个法人股东组成,其股份构成见表一。 怡丰投资的法定代表人张树申、股东张心恺、王长民,均为豫联集团下属公司的高管。 上述自然人代表豫联集团2867名员工及社会人员出资,其中张洪恩出资279万元占1.51%股份,为怡丰投资第一大股东。 巩义豫兴投资有限公司名义上是一家民营企业,其实也是由豫联集团的高管组成的一家关联公司。 由于豫联集团持有中孚实业29.97%的国有股,因此有人怀疑,豫联集团将21.20%的股权转让给河南怡丰,那么针对中孚实业的一个间接的MBO即告完成。 而对于东英投资通过豫联集团成为中孚实业大股东,既不增资又疏于管理,传闻称这是为了中孚实业“隐性MBO”。 东英工业增资的时机 豫联集团、中孚实业总会计师崔红松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否认了之前一切有关豫联集团的MBO传闻:“这个事根本就不存在。” 2005年6月底,张洪恩称,河南怡丰并不是由豫联集团高管人员成立的公司,不过确实与豫联集团有关联,其主要负责豫联集团的房地产、运输等方面的事宜,类似职工持股会,由这些自然人代表职工持股。中孚实业另外一位高层人士则表示,豫联集团的大股东是东英工业,河南怡丰只占21.20%的股份,何谈 MBO? 张洪恩称他作为豫联集团的总经理和其他管理层一起,都是为东英工业打工的,隐性MBO一说根本不能成立。 而在崔红松看来,东英工业当时不去给集团增资,是考虑到投资风险,毕竟当时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影响较大。对于最近的增资,这主要是东英工业看到集团这段时间的发展势头比较好,另外伴随企业的发展,豫联集团再融资面临着注册资本金不足的瓶颈,为了给企业的再度前进带来动力,东英工业的增资势在必行。 光大证券电解铝行业分析师衡昆表示,外界关于豫联集团MBO的怀疑,他没有办法下判断。如果确实是MBO,那么这个过程在2004年就已经完成。 衡昆告诉记者,中孚实业确实一直缺乏资金,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这很影响企业的银行信用,没有办去去银行申请贷款。这次增资扩股,确实有利于调整资产负债率,提高银行信用额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