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正文
 

企业文明:迷失于资本和实业之间的东方集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18:51 《企业文明》

企业文明:迷失于资本和实业之间的东方集团

  - 冯 昊

  以建筑业起家,靠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东方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迅速建立了自己巨大的实业体系。这一阶段中东方集团的实业之路势如破竹,一路高歌。而此时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张宏伟,在受到了美国市场上资本的启蒙教育之后,已不满足单纯的实业经营,很自然的想在资本市场上继续延续自己的辉煌。从此东方集团走上了一条
资本结合实业的发展之路。

  数年后张宏伟的努力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华尔街日报》曾用巨大篇幅刊登一篇《新企业家再造中国》的文章,对张宏伟做了专题报道。对其近几年在中国的投资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张宏伟对资本运作的认识也由单纯的感觉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逐渐形成了模式。

  但运气并没有一直青睐东方集团。最近几年,被称为资本猎人的张宏伟被资本所抛弃,“受挫”吉通,“折戟”锦州港(资讯 行情 论坛),进入民族证券败北,减持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股权。一连串的失意使东方集团的资本之路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

  另一方面,东方集团旗下实业长期大片亏损,张宏伟不得不忍痛割爱收缩战线,重新制定了二元化发展方略。但作为优质资产保留的东方家园也经营惨淡,困难重重,有意引入外资。在资本和实业上的双线打击,使本已内体虚弱的东方集团风雨飘摇。为什么数年之后,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问题的核心便在于张宏伟的经营思路在资本和实业之间无法取得平衡,摇摆不定。东方集团的毛病就出在这颗不定的心上。所谓“心主血脉”,东方集团的心气不定,自然血脉不通,经营不顺。

  加法理论

  作为张宏伟解释资本力量的重要理论,张宏伟对此做了概括:“东方集团一直在努力用资本运营方式实现自身快速增值。资产经营相当于做加法,而资本运营相当于做乘法,我们是加法和乘法一起做,用企业少量自有资本,撬动社会更多资产,滚雪球地发展。”

  彻底地说张宏伟的加法原理就是将自己做加法变为大家一起做加法,加法便成了乘法。企业每融资一次,便是一次乘法运算。企业规模被成倍的放大。经营者可以在新的规模和高度上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如此循环,数字的基数越来越大,市值将不断升高。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每一轮运算的起点,这个起点来源于经营者。当经营者能够使企业利润增加,规模扩大,市场上升,或者创造出了有巨大空间的新成长点,便是算式的第一位加数,如果它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同,便有源源不断的加数参与进来,将加法变为乘法。

  如果一切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那么便会出现微软、思科这样的富可敌国的企业。但是如果新一轮运算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实业本身而是来自其他途径,比如资本的运作,企业便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伴随着纯粹资本的自我放大,实业本身由于被“空一拍”,所创造出来的收益已没有能力启动下一轮的运算。资本和实业的脱节开始,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只好继续用相同的方法——利用资本的置换来拉升业绩,作为经营者投入的第一位加数。实业和资本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直到资本本身也无法创造收益后,庞大的身躯便轰然而倒。

  反观东方集团的筹资情况:张宏伟的东方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私营企业。1993年10月,东方集团13家下属企业组成的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发行,募集资金是当时东方集团净资产的9倍。此后10年时间又进行了3次配股,共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近13亿元。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和潘玉平分析认为:“在东方集团业绩稳定的背后是与控股股东频繁的资产置换。集团上市之初的13家子公司,如今只有东方城建一家子公司仍在东方集团名下,其余12家子公司除1家注销外,11家均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东方实业,由此产生的投资收益则充实了上市公司的利润,并以此消除东方集团投资失败的负面影响。”

  张宏伟违背了自己的加法原理,从而带领着东方集团迷失在了资本大道上。

  模糊的定位

  越了解东方集团就越有陌生的感觉,因为你很难用一种逻辑去解释张宏伟的经营理念。你根本无法在在产业、产品、资本任何一个层面上给他定义。他似乎一直在寻找着最合适的位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张宏伟的动作一定要快些了。因为就暂时看东方集团在张宏伟手上资本运作的性质在加强,实业经营的力量在减弱,资本的增加远远重于利润的提高,上市公司股市“成就”高于经营“成就”,再加上不断的漫无边际扩张,这和以前的德隆、格林柯尔何其相似。

  当然并不是说非要将企业的资本、产业、产品三个层面机械的割断。比如复星将其幕下产业划分为三个层面,但没有实际意义,资本层面连连得手,产业层面不断扩张,产品层面却显出疲软,只有产品线的延长而没有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复星这种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方向的集团,其他两个层次运营只能是被动的,没有实际意义。复星集团的三层面管理实际可以解释为:产业是资本投入的方向,遇见受热捧的产业,资本便进入,获得好的融资环境,产品的增加便是生产资源集中,生产链的延长,而这些又都是可以用来融资的资产,是资本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土豆到码头

  除了跳跳糖和东方神镜,自张宏伟认识到资本的力量后,所开展的项目大都很好的取得了资本市场的支持。有代表性的有土豆蛋白项目、铜基无银电触头项目,以及著名的锦州港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张宏伟发挥了出色的调动资金能力,不但引入国际资本比如IFC、CSX,而且都很好的同资本市场对接上市。

  从中可以看出东方集团形成的既定模式是:找到空白的市场,或者一有巨大市场但技术缺乏的项目,迅速投下巨资,收购或自建企业,如果需要技术便与科研单位合作,然后利用自己的金融系统获得第一次融资。下一步便大规模的扩张,收购,使生产资源集中。然后再对接资本市场寻求上市,收回投资。

  这样的模式确实有很好的收效。因为:首先,一个空白的市场一旦被启动,将在前期表现很强的爆发力,此阶段企业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而这一速度是和企业的融资能力成正比的。其次,技术的空白或薄弱点,大多有政策性的支持,为其早期融资、合作提供了条件。第三,新市场成长的早期,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这是规模效益最明显的时候,只要完成资源的集中,就会创造出巨大的收益,而不需要高难度的多因素整合和管理的提升。第四,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通过上市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而此时的市场上升速度已放慢,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上市后东方集团所面临的压力要小得多,并且可以改进东方集团并不擅长的企业管理。即便是无法上市,东方集团已经获得了资本市场在初期对其的巨大赏赐。而对资源的集中是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屏障,东方集团可以在以后做些资本置换和分离,使这些资源再次发挥巨大的资本价值。

  在整个过程中东方集团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金融业被确立为两大主业的原因。张宏伟是不可能在经营的过程中放弃可以利用的资本机会的。但中国的金融市场很难给张宏伟想得到的支持,所以能够插足金融界,是必然的愿望,再加上东方集团近几年的经营利润微薄,全靠资本运作提高企业利润,再继续融资来维持,如果环节一断,满盘皆输,张宏伟自己的身价也大跌。东方集团的另一主业东方家园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在于其是东方集团中最优秀的一部分资产,也在于

零售业充足的资金也是张宏伟的强烈资本欲望不能割舍的。

  实业情节

  虽然是一个对资本运营宠爱有加的企业家,但不可否认张宏伟身上同样有浓厚的实业情节,也许他最想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中国的GE。东方家园便是张宏伟实业梦的寄托,另外有传闻说东方集团意欲进入手机业,如果是真,那又将是东方集团的一个实业支点。

  东方家园是资本和实业结合的产物。它采取的是一种买地自己建店的

商业地产的模式。这种方式使得东方家园的土地资产随着超市经营状况上涨而水涨船高。相对于万通和万达的模式,东方家园的做法不存在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争端,发展前景较好。

  在规避扩张风险上,东方家园也有聪明的做法。东方家园建立了一套将实业和资本运作结合起来的避险机制:土地与当地机构合作,折价入股;每个区域独立组建股份公司,一旦有险立刻与整个东方家园体系切断,避免伤及主体;区域性公司在做旺第一个店后,寻求抵押贷款,自我滚动发展,直至覆盖本区域;3年必须收回前期建店投入;总部对采购和财务实施集权控制。

  如同

索罗斯说的中国的金融系统只能支持小的企业使他们小而强,东方集团宏伟的计划不可能在中国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的,所以把一个大而强的计划,拆成若干个计划,在不同区域分别实行,与现在的金融体系相适应,而总部可以提供地产、融资和管理支持。

  东方集团选择手机业,是实业方面的投资,也肯定有资本层面的考虑:东方集团如果要同时做好实业和资本,需要的不光是一个利润巨大的产业,更需要一个有巨大融资能力的平台。那么张宏伟的企业必须要站在行业的前几名,这也是张宏伟的投资逻辑。但手机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要在几年内做到第一第二难度很大。张会不会走上格林柯尔的老路呢?利用滚动收购整合手机业,以获得融资能力。如果只为生产手机,18亿的投资是否多了点,这是张宏伟的资本运营铺垫还是经营投资还非常难说。但是无论当时的格林柯尔还是德隆,其编制资本帝国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融资平台,每当完成收购,便将优质资源转借到资本平台上获取融资机会,尽可能的释放这些资产的融资能力,为下一步收购做准备,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很长的金融链条。东方集团虽然现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不排除假以时日,将手机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本运作棋子的可能。况且合资的单位有一家拥有政府背景。

  不可否认,张宏伟具有高瞻远瞩的本领,也有一般企业家难以企及的雄心壮志。当中国曾经叱咤风云的家族企业一个个倒下时,我们更希望东方集团能够化险为夷,找到从资本通向实业的一条坦途。掌握好实业和资本之间的平衡,其实东方集团曾经做到过,并且做得较好。

  (责任编辑:胡引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