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紧急抢救 *ST吉纸休克228天后苏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0:57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彭飞 今天,*ST吉纸(000718)在暂停上市7个多月后终于恢复了交易。在这暂停交易的228个日夜,千万颗心因其去留而忧虑。在这228个昼夜,各级政府、苏宁集团、晨鸣纸业上演了一场对*ST吉纸的紧急抢救。
陷入困局 *ST吉纸,前身始建于1940年的吉林造纸厂,1993年4月1日设立股份公司,199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此后,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生产经营连续多年陷入困境。 2002年6月22日,吉林纸业发布了停产公告。公告称,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新闻纸市场供大于求,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下滑,产品销售不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公司成本上升。仅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亏损已达3848万元。鉴于短期内国内新闻纸市场不会有明显好转,经公司研究决定暂停生产。 截至2004年末,吉林纸业资产总额21亿元,负债总额23.4亿元,资产负债率111%,累计亏损额10亿元以上。因其2002、2003、2004连续三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2005年5月13日被暂停上市。如果吉林纸业2005年半年报不能实现盈利,将被退市。那时,000718将成为历史。 因多年累积的劳动债权,吉林纸业职工多次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稳定。因吉林纸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法律诉讼、纠纷不断,直接影响到为其担保的吉林市另外两家国有上市公司———吉林化纤和吉林炭素。 资料显示,吉林化纤为吉林纸业提供担保总额为5.67亿元,而截至2004年末吉林化纤净资产为11.5亿元;吉林炭素为吉林纸业提供担保共计人民币1.3亿元、美元3624万元,截至2004年末吉林炭素净资产为7.74亿元。 如果吉纸退市或破产清算,将连带引发三家上市公司近4万名职工,约25万名中小股东和中小债权人的社会稳定,将影响近100亿元企业资产的正常运营。“吉纸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给吉林市带来决不仅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破产和退市,而是一个国资体系的危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濒临破产 2005年4月30,2005年5月9日,对于所有*ST吉纸的投资者而言,都是黑色的。 4月30日,吉纸收到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吉中民破字第3号民事裁定书,吉林中院受理吉林市商业银行关于吉纸破产的申请,原因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5月9日,吉纸接到深交所股票暂停上市的决定,因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亏损,深交所决定*ST吉纸自2005年5月13日起暂停上市。 一时间众投资者的心情降至冰点。“当时的想法就是基本没希望了,只有等着退市了。”李哲对记者说。他持有1.5万股*ST吉纸。 但*ST吉纸在破产公告中表示,将力争在吉林中院受理债权人破产申请期间与债权人达成和解,避免破产清算局面出现。而且公司董事会还将积极通过和解,实施债务重组,重组洽谈事宜正在积极进行中。 “说是这么说,但吉纸一直在重组,重组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重组成功。”李哲说。 吉纸大股东吉林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确在2002年11月与中竹纸业签订过国有股托管协议书,同时还签订了国有股转让意向协议。但其后吉纸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后来在2004年8月双方解除股权托管。 但此次吉纸被申请破产也有令人不解之处:吉纸债务总额达23.4亿元,然而仅欠此次向法院申请吉纸破产的吉林市商业银行1.26亿元;而且,吉林市商业银行与吉纸同属吉林市国资系统。 此前吉纸与金融债权人之间也有债务纠纷,但由于其债务大多有信用担保方,所以金融债权人多以强制收回债权为上诉内容。另外,坊间又传出晨鸣纸业欲重组吉纸的传闻。 吉纸整体重组的前提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前提是众多债权人同意减免债务。减免债务,如果在法庭之外解决,需要与每个债权人协商,争得每个债权人的同意;如果在法庭之内解决,需“由出席会议有表决权的债权人过半数通过,并且其所代表债权必须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吉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进入破产和解司法程序还须报请最高法院同意。 破冰 吉纸最初的债务重组方案是:免除2004年12月31日以前的全部陈欠利息;按照中介机构出具的偿债能力分析报告,确定贷款本金和其他债权的实际偿债率;自2005年1月1日起停记全部贷款利率,降低财务费用,为吉纸不退市创造条件;解除吉纸与吉林化纤、吉林炭素的担保关系。 对应吉纸总负债23.4亿元,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吉纸有效资产仅为10.4亿元。负债与资产之间如此之大差额,是债权人对吉纸债务减免的最大障碍。 8月4日,吉纸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吉林市中院召开。但由于部分较大的债权人没有出席,被迫推迟至8月15日召开。 吉纸的主要金融债权人包括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银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吉林市商业银行等。在下一次债权人会议之前,争得上述债权人的支持是债务和解的关键。 如果8月15日的债权人会议不能达成债务和解,吉纸2005年上半年必将亏损,然后直接退市。15个自然日,是*ST吉纸生死大限。 此间,吉纸重组得到国务院、吉林省、吉林市政府的倾力支持。吉林市领导亲自挂帅主持工作,誓保吉纸渡过难关。但另一方,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金融机构,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不希望债权损失过多。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长春办事处8月13日函,报吉林市政府关于吉纸破产重组减免债务的意见。函中表示,长城公司已在2003年向法院起诉吉纸清偿债务,法院随后查封了吉纸部分资产,而且已经支付了439.5万元的各项费用。 长城坚持“既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又要最大限度维护长城公司权益”的原则,具体意见包括:一是受偿债权应以本息计算;二是前期支付的法律费用由吉纸承担,而且前期已经法院查封并进入拍卖程序的资产继续拍卖。 由于债期较长,仅长城一家就存在许多影响债务和解的麻烦。银监会在征求各方债权金融机构意见后认为,主要债权金融机构原则同意政府、企业、债权人共同协商,推动企业重组,但不赞同目前的重组方案,建议各方充分沟通、协商,制定新的重组方案。 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则明确支持吉纸债务和解和资产从组,建议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方案,避免吉纸退市和破产清算是底线,避免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标准。 8月15日,吉林市中院再次召开债权人会议,对吉纸的债务和解方案进行表决。最终参与表决的69.06%的债权投下赞成票,通过了债务和解方案。最终债务和解内容与最初和解方案差别不大。 自此,吉林市中院中止吉纸破产程序的审理。同时,吉纸公告收到吉林市政府财政补贴4000万元,预计2005年上半年度将实现盈利。 重组方现身 法庭内债务和解方案的通过,对*ST吉纸来说无异于拨云见日,天空一下放了晴,终于可以做事了。接下来的*ST吉纸公告量异常放大,神秘的资产收购方和重组方也先后现身。 8月30日,苏宁集团与吉纸大股东吉林市国资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苏宁集团受让吉林国资持有吉纸的全部国家股股份(占股本总额的50.06%),获得吉纸“净壳”。同时,苏宁集团无偿注入其持有的天华百润和华浦高科各95%股权,价值逾4亿元,以保证吉纸每股净资产在1元以上。 9月8日,晨鸣纸业与吉纸签署收购协议,收购吉纸账面所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及其他相关资产,不含有任何负债及或有负债,总收购价款7.4亿元。 这样,吉纸重组两条线全面展开。债务重组方面,晨鸣纸业收购资产支付的价款,将全部用于履行债务和解协议,支付给原有各方债权人;而且,晨鸣纸业收购吉纸资产后,还将优先聘用吉纸原有员工。上市公司重组方面,苏宁集团通过无偿赠与4亿资产,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同时还将获得所持股份的全流通资格。 本报记者在9月26日曾到过原吉纸工厂。工厂的大门已换上吉林晨鸣纸业的字牌;正对大门的办公楼布满了脚手架,建筑工人们正在更换外墙面;办公楼前左侧竖立着显眼的宣传牌,上面是崭新的激励标语,落款是吉林晨鸣。 “工厂里面已经开工,现有2000人左右工人已经上岗,绝大部分是原来的职工”,大门前年轻的保卫告诉记者。当记者拿出相机想拍下这一刻时,年轻的保安上来劝阻,他说:“我们现在管的比较严。” “现在的工作时间和强度都比原来加大了,”一位原吉纸员工、现在吉林晨鸣的女员工说,“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大概晚上7、8点钟才能回家。” “我们还是比较支持晨鸣进来,晨鸣像个做事的样儿,不像原来的中竹纸业”,一位现已退休的吉纸老员工告诉记者。据悉,晨鸣纸业收购资产之前,曾组织吉纸老员工到晨鸣山东工厂参观。 期待复苏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桂平,是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的哥哥。他的苏宁集团创建于1987年,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开发、新型建材生产、汽车贸易、采矿业等于一身的大型民营企业。2004年,苏宁集团列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第420名。旗下的苏宁地产荣获“2003年度南京市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大户”称号。在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上,张桂平以1.17亿美元资产列第138位。 第一次见到苏宁集团的张桂平董事长,是在吉纸股改路演现场,当时的感觉是既礼貌儒雅,又严肃紧张。 第二次见到张桂平董事长是在吉纸股改股东大会休会阶段,感觉他礼貌儒雅未变,但神情已轻松了许多。“欢迎你们到南京实地采访,走走看看楼盘和工厂。”他笑着的对在场记者表示,脸上浮着自信的表情。 据悉,苏宁集团此次注入上市公司的天华百润和华浦高科两个项目,有着不错的业绩。天华百润项目是南京市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项目之一,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294亩,总建筑面积约355万平方米。根据南京市房产管理局统计,截至2005年6月25日,天润城销售业绩高居南京市单盘销售面积榜首,其销售面积占排行前10名总销售面积的30%。 “此次吉纸重组,开创了不良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先河,开创了暂停上市公司股改的先河。”一位证券业内投行人员认为,“这个重组的成功,给未来许多类似业务都带来了启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