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海信收购科龙 > 正文
 

救赎科龙几多欢喜几多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18:20 《商界名家》

  策划人语:

  健力宝的股权变了一拨又一拨,但这个“东方魔水”的“复活”却让人越发不敢乐观;科龙在一片高高的呼救声中终于拉住海信,但海信的整合之路依旧变数重重,险象环生;德隆从出事那天起,就在自救和他救中反复挣扎,但至今仍在悬崖边上生死难料。

  再上溯,脑黄金死了就死了,已无任何影踪,爱多卖了就卖了,已无多少声响,三株苦苦自救,但风光于它只能是永远的过去时……

  曾经,许多企业明星的突然出事让我们感叹中国民企的体质之脆弱,发展之艰难,环境之复杂;而今,一个个“问题民企”的拯救之难则更是考验我们的政府、银行、企业智慧的商业必修课!

  执笔/许奔流

  “问题民企”大拯救

  救赎科龙:几多欢喜几多愁

  文/ 陆小花

  分析人士担心海信用于并购科龙的9亿元资金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如此庞大的机动资金在海信的资金链条上举足轻重,稍有不慎,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海信必将背上另一份沉重的负担。

  一个历经磨难、千辛万苦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一个在家电产业界享有盛誉的名牌企业,因为顾雏军的违规操作而突发“风寒”,高耸云天的企业大厦一夜之间晃动倾斜,危在旦夕,亟待拯救。科龙既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又是一个诱人的香饽饽,引来众多家电巨头的角逐争食。而救赎之路又险象环生,各方利益的博弈背后藏满种种野心和图谋……

  科龙呼救

  总部位于广东顺德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4年,是中国最早生产电冰箱的企业之一。公司拥有“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四大知名品牌,其中“科龙”、“容声”是中国驰名

商标;公司目前主营冰箱、空调、冷柜、小家电等四大类产品,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电冰箱年产达800万台,空调年产400万台,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科龙集团于1996年发行H股在香港上市,1999年又成功发行A股在深圳上市。同年被“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推举为1999年全球新兴市场100家最佳企业之一;2001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

  2001年底通过法人股股权转让的方式,科龙集团收编于顾雏军“格林柯尔系”旗下,乘着资本的雄风更加辉煌。可是在野心勃勃的顾老板的掌控下,科龙在格林柯尔系的大家庭中,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患。

  在顾雏军入主之前,科龙电器经历过两次危机,均由体制引发。体制危机带给企业的多是市场能力的日渐消耗,大多可以通过企业新政去亡羊补牢,地方政府引入顾雏军的初衷也是如此。

  地方政府急于出嫁科龙电器,与这位当时连续9年创下全国冰箱产销量第一的家电老大患上了大企业病有关,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产权改造去消除机制问题的根源。此前,潘宁、王国端和徐铁峰等三位掌门人都没能将科龙电器从体制危机中拯救出来。于是,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顾雏军这位当时名噪一时的资本高手。

  然而,顾雏军的到来却给科龙电器带来了灾难。广东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的协议金额为3.48亿元,但顾雏军当初真正缴纳的资金据说只有1.5亿元。另外的1.98亿元后来是否进入了科龙电器,外人根本不知道。而由于科龙电器下辖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吉林吉诺尔、杭州西冷、科龙威力等庞大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需要消耗的格林柯尔制冷剂量越大,顾雏军背后庞大格林柯尔系赚取的高额利润就越多。顾雏军还在科龙电器肆意通过内部交易占用银行资金,掠夺生产、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渠道。这样,科龙事实上成了顾雏军手中的输血工具和赚钱机器。

  科龙危机露出水面是在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正式公布了2004年年报。其中高达6000多万元的亏损额令人吃惊,这与去年前三季度还盈利2亿多元的情况相差甚远,当时便引发了各种猜测。5月10日,科龙电器公告称,由于违反证券法规遭到了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接着就传出科龙停产的消息。

  祸不单行,就在科龙陷入停产危机之中,各路讨债大军云集科龙集团总部,全国各地多个法院赶到广东争相考察格林柯尔最值钱的资产——科龙26.43%的股权。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则捷足先登,率先动手,操刀冻结了这部分股权。8月3日,科龙收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函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对广东格林柯尔掌控科龙的全部股权26.43%予以冻结。 众所周知,顾雏军通过旗下两投资公司扬州格林柯尔和广东格林柯尔,掌控亚星、美菱、科龙三上市公司股权,之前,亚星、美菱股权已先后遭冻结。

  此前的7月19日,科龙电器披露,因遭其参股公司华意压缩(000404)旗下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诉讼,该公司近1.4亿元资产被查封冻结。事实上,此日公告涉及的大部分事项,华意压缩早在7月15日的公告里披露过。科龙电器称,华意压缩控股子公司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因保证合同纠纷事宜,在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科龙电器提起诉讼,同时加西贝拉提出了财产保全申请。

  9月2日,科龙发生最为揪心、最为震撼的“地震”:经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后,佛山市公安局对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理人员姜源、晏果如、刘科、刘义忠等执行逮捕。

  而顾雏军刚刚被宣布逮捕,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昌平区支行就对他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其名下的3家公司连带偿还约为1.5亿元的本金和利息。据了解,这是格林柯尔系企业(科龙电器、美菱电器)因顾雏军被有关部门立案侦查后,在市一中院被起诉的第一批案件。

  祸患接踵而至,上游供货商停止供货、部分工厂停产、银行惜贷、老总被抓、资产被封、股份被冻结,科龙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朝不保夕。此时的科龙,真是一条嗷嗷待哺的可怜虫。

  科龙自救无望,像一艘失去舵手的巨舰在风波浪谷中颠簸,渴望有人拉他一把。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的顾雏军也写信给政府高层,表示虽然他个人犯了罪,但是希望能将企业保留下来,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

  事实上,科龙的“娘家”——顺德区政府在科龙电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告正式公布后,立即对科龙电器的相关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作出了不评论、不干预的决定。而出面协调商业银行给科龙电器提供适量的资金,仅仅是地方政府维护企业稳定职责的地缘情结因素,是一种象征性的关爱罢了。

  可杯水车薪,地方政府的绵薄之力难解科龙的危机。科龙需要实力雄厚的大东家来收养,才能恢复元气,重振雄风。

  海信图谋

  虽说失势的凤凰不如鸡,可落难的科龙毕竟有着十几年积淀的优质资产,有着通达的市场渠道,有着厚实的人力资本,科龙冰箱和空调的口碑仍在,还是一个“香饽饽”,还是引来各路神仙探营摸底,试图并购科龙,壮大自己。美的、格力、中国通用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诚通、LG、海尔、香港华润、万和、格兰仕、惠而浦、TCL、红马国际等各巨头走马灯般地拥往科龙,长虹表面上说自己是局外人, “长虹没有收购科龙的意向,也没有派任何人到顺德做尽职调查。”尽管长虹新闻发言人掩人耳目如是说,可长虹暗地里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科龙买家的动向,伺机出手。

  由于顺德区政府表示希望科龙由本地企业接管,在身边比较放心,所以当时真正有希望的是美的集团、东菱凯琴集团、格兰仕集团,这三家都是顺德区的企业,而世界电热水壶大王、素有“西征冠军”之称的东菱凯琴胜出的希望最大。 作为一个低调而颇有实力的“超级潜水艇”,其强大的文化整合实力表现在曾经成功吸收多名科龙前职业精英上,特别是东菱凯琴集团的两大事业部总经理全部来自于前科龙骨干,东菱凯琴的“企业文化”使其在收购科龙的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也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科龙的几次沉浮,几经易手,其失败均在于文化整合上,屈云波是热衷以营销课本唬人的理论家,而顾雏军则是热衷于资本运作与概念炒作的空手道大师,其失败均是与科龙低调务实的制造文化不相符!

  在并购科龙的拼抢中,最具竞争力的还是“外来户”、中国家电巨头青岛海信集团,扬言入主科龙,志在必得。海信谋划入主科龙已有数月。海信和科龙双方产业的互补性是海信下决心攫取科龙的最重要原因。 在当前的家电市场上,彩电方面,海信屈居创维之下位列老二,但在白色家电——冰箱和空调方面,意图有所突破的海信在市场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但这恰好是科龙的强项。

  早在去年12月海信集团3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三点遗憾:一是海信集团的规模不够大,2000年错过了数字电视的机会、2001年错过了空调的时机;二是海信的资本运作不够好;三是海信的海外市场拓展不力。为此,周厚健指出,2005年,海信将在白电领域通过资本并购来扩大规模。

  进入2005年,海信集团就一直在白电领域寻求新的并购目标,在收购南京伯乐冰箱、浙江先科空调后,6月和7月相继出事的两家珠三角企业进入了海信的视野,就是东洋空调和科龙电器。

  2005年6月初,海信集团、中山市政府和生产“TOYO”牌空调的东洋电机(中山)有限公司曾聚集一起,密谈“海信收购东洋电机”事宜。此时,科龙的生产和经营已陷入困境,正在广东寻找猎物的海信,不会不注意到与中山毗邻的顺德正在发生的事情。

  与东洋电机相比,在白家电市场声名显赫的科龙才是海信所追求的“梦中情人”。获得科龙控股权后,海信将成为与同城对手海尔并驾齐驱的中国冰箱业巨头,这无疑是周厚健所梦寐以求的。

  更有战略意义的是,海信集团在收购科龙后,将拥有深沪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尽管之前海信集团只集中彩电和冰箱业务通过海信电器在沪市上市,但科龙是在深港两市上市,拥有香港的融资渠道。 未来海信集团会集中海信和科龙的空调业务,通过拥有在深港两地上市公司的科龙这个壳上市,这将大大拓宽海信的融资渠道。

  最后,作风干练、快人快语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雷厉风行地走了三步棋,从众多竞争者手中夺得科龙这盘美味大餐。

  第一步棋是抢先与顾雏军接触,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顾雏军危机、格林柯尔危机、科龙危机这三位一体的“危机”,其根源在顾雏军这儿,要保住科龙,当务之急就是将顾雏军“踢出科龙”,要老顾让出其在科龙的股份。可老顾当时虽然四面楚歌,自由之身也将难保,但仍对继续控制科龙抱有侥幸心理,拒绝了海信递过来的“橄榄枝”,后来顾遭警方逮捕,自救科龙已无希望,只好忍痛割爱,将手中的科龙股份转让给海信。

  第二步棋是采取灵活多变的公关手段,向科龙的地方政府袒露并购诚意,希望尽快入主,帮助科龙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并保证科龙的冰箱、空调能通过海信的渠道迅速重新投放到市场。周厚健更是马不停蹄地穿梭往来于广东方面对科龙有影响力的政界高层要员之间,极尽游说之能事,精诚之心,可圈可点。

  第三步棋是冒着酷暑,海信方面的一个并购先遣小组,由一位副总裁带队进驻顺德。这个并购小组包括海信资产运作部门的负责人、白色家电部门的老总以及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成员等一班人马,阵容强大,凸显海信并购的诚意和决心。他们一边作大量的尽职调查,履行收购前期必备的法律程序,一边继续与临时主持科龙大局的“维持会长”刘从梦以及政府代表沟通谈判。

  要救活科龙,首先要拿出数亿元资金来填补“窟窿”,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行业竞争背景下,家电企业中能拿出“七八个亿启动资金”的并无太多人选。海信的最高报价和具有诚意的方案最终打动了重组领导小组,对股份仍然拥有所有权的顾雏军也属意海信,海信最终胜出。

  2005年9月16日,海信全面接管科龙。以刘从梦为首的代表格林柯尔方管理层已经悉数离职;而以汤业国为首的海信人马已经全面掌握了生产、技术、经营、销售的大权。

  在争夺科龙控股权的十余家企业中,顾雏军为何对海信情有独钟?海信为什么能够胜出?如果采用“排他法”分析,不难理解顾的用心。

  在国内家电业中,有实力拿下科龙的企业屈指可数,无外乎格力、美的、TCL、海尔、海信。这几年,格力一直在自己的空调领域默默耕耘,其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它无暇再扩大地盘;而美的、TCL与格林柯尔一直形影不离,在争夺美菱、荣事达、华凌等企业的过程中,都能看到这三家企业的身影,顾雏军绝不会把科龙的控股权拱手让给曾与自己厮杀的竞争对手;海尔则是顾雏军一直要打击的对象,顾雏军拼命扩张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冰箱领域做到全国销量第一,把老大海尔拉下马。顾雏军曾在公开场合透露,科龙推出低价冰箱康拜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海尔的冰箱价格往低端拉。

  尽管科龙的控股权不想转让给同行,但事实上,洞悉行业风云、了解企业生产及经营管理之道的“同行”,才是科龙理想的接盘者。海信入主科龙后,仍将保留科龙的品牌,这也是顾雏军同意把控股权转让海信的重要原因。

  前途难明

  海信的扩张并购,由于科龙在制冷领域尤其是白电市场,品牌、人才、技术和产品上都很具竞争力,所以继续维持科龙旗下品牌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收购后海信可以南北呼应、区域互补。并购科龙无疑将大大加强海信的白电业务,但科龙毕竟是个烫手的山芋,不是那么好吃的。并购是柄双刃剑,在壮大海信的同时,也会引火烧身,惹来好多麻烦。

  海信从顾雏军手中接过科龙,最棘手的便是标的近6亿元的法律诉讼。科龙电器9月13日的公告称,截至2005年8月31日,在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涉讼案件中,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作为原告的案件共计17件,标的额为1506万元;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作为被告的案件有91件,标的额为5.79亿元。这些斩不断、理还乱的官司要牵扯科龙新东家海信很大一部分精力,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的老本搭进去。

  就在海信一班人马刚刚接管科龙几天后,海信并购科龙陡生变数,9月21日深港两地上市公司科龙接到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清单,广东格林柯尔掌控的科龙26.43%股权遭冻结。值得关注的是,法院声明,非经佛山中院或冻结在前的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处分此股权。对于正在办理股权受让的海信而言,此举无疑给并购科龙倍添坎坷。

  据悉,此前9月9日,海信集团旗下青岛海信空调与广东格林柯尔签署股权转让协议,青岛海信空调以9亿元基准价收购广东格林柯尔所持科龙26.43%的股权。尽管海信高层随即介入科龙管理层,但截至目前,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尚需等待青岛市国资委、

商务部等部门的批准。

  此次冻结申请人为佛山市农业银行,追债的数目不便透露。对此,分析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科龙股权要过户到海信,必须得到佛山市农业银行的同意,相信农行会对譬如关于转让款的用途、欠款担保等做出要求,这是很麻烦很扯皮的事。

  而如何恢复增长科龙内部人员的信心和士气,为科龙的各项运转走向正轨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当务之急。9月20日,海信召开入主科龙以后的首次中高层以上骨干会议,会议的主旨是为稳定队伍、鼓舞士气、任命新的领导经营班子,以及为接下来恢复生产销售作准备。参加会议的人员范围包括了全国下属各分公司总经理、产品经理以及总部副科级以上干部。这次会议无疑是一次科龙找回自信、重新开张的会议,力图使科龙的员工从顾雏军危机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开始新的征程。

  新东家还要重塑科龙形象,建立公众和合作伙伴对于科龙的重新认识。经过几个月来“顾雏军危机”的折腾,科龙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上游供货商催款,下游销售商要货,银行惜贷,债主逼债,往日“精诚合作”的伙伴退避三舍,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科龙,唯恐沾上晦气。海信并购后,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科龙,恢复过去的信誉和体面。

  再者,整合过程中要注意迅速恢复公司的各项运转,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将科龙这辆列车开起来。而海信和科龙系品牌在市场上要避免自相残杀,尤其是在冰箱产品线上,海信和科龙重叠比较多,这是需要海信认真考虑的。

  另外,分析人士担心海信用于并购科龙的9亿元资金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如此庞大的机动资金在海信的资金链条上举足轻重,稍有不慎,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海信必将背上另一份沉重的负担。

  从企业文化角度来说,海信的“占领军”与科龙的“降将”之间文化理念的融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海信并购科龙后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多文化、多品牌、多团队的融合共生。如何消化多品牌之间的隔阂,接下来就看海信自己的了。从战略角度来说,资金因素还是次要的,海信对科龙的最终驾驭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彭雅青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