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渗透快又猛金融安全亮红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18:30 证券时报 | |||||||||
□ 本报记者 程林/文 随着中国对WTO承诺时限的临近,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同时,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加强了对中资机构的参股和收购。 外资金融机构对华的渗透在近期达到一个顶峰,我们可以看到,交行上市,汇丰银
一些人士对此表示关注和忧虑:金融是一国经济之血脉,我们虽然希望引进外资的技术和经验,但这是否一定要以牺牲市场与自身的利益为代价?我们是否也在同时失去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若干年后再回首,谁又将是中国金融的实际控制人?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有的国内银行为了海外上市,不惜高成本重组,然而由此带来的收益,却被境外投资者以低成本分享。 以今年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为例:去年中期,该银行亏损19.05亿元;然而到今年中期,该银行税前利润高达68.84亿元人民币。显然,交通银行在上市之前,通过有关财务处理和安排,由一些载体承担了历史的亏损和成本。然而,此后产生的收益,却被汇丰银行以及海外投资人所占有。 资料显示,汇丰银行是在交行重组之后,以每股1.86元入股,总持有77.75亿股,占该行增资扩股后的19.9%,共投资人民币144.61亿(合17.47亿美元)。而交行以2.5港元/股在港发行,国际配售获得超过40倍的超额认购,散户认购取得203倍超额认购,表明交行有定价偏低之嫌。与原始认购价相比,汇丰仅一年时间就从交行获得超过40%的差价收益。到本周,交通银行价格已达到3.35元,较发行价高了34%,这一数字更说明当时交行定价明显偏低。 再来看建设银行上市:2004年在确定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试点上市后,政府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除2004年初的225亿美元外汇注资外,中国政府还承担了1013.07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成本。重组后,美洲银行以25亿美元购得建设银行9%股份,入股价格约为每股1.065元人民币,而建设银行的发行价格为2.35港元,到本周其价格维持在2.55港元左右……同样不到一年时间,美洲银行的收益率已超过100%! 巧合的是,在建行与中行的引资谈判中,两者都对境外投资者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即一旦今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对方的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这就意味着,外资的进来是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享有巨大的收益。 金融安全迫在眉睫 “国内银行引起外资的目的是想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控制体系,但我们是不是过于妄自菲薄?定价过低最后导致金融资产被控于他人之手,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表示。 “仅仅用了12个亿,通过收购深发展、新桥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个成本太低了,”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何诚颖对记者表示,中国的金融资产很明显在被贱卖,“交行、建行认购率那么高,说明定价有过低之嫌;而战略投资者没有任何成本和风险却享受巨大的收益权,主办投行也基本全是外资控制,这样的定价体系都是危险的。” 上海银行同业金融部总经理骆德明和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交行定价时根本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而汇丰银行今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乃是一国之命脉,在各国皆对金融业做保护的当前,我国却搞“大跃进”般的引资,实在是引狼入室。该人士警告说,现在,四大行重组都要引进外资,国内银行并购也对外资打开大门,外资参股的目的不是仅参与获取股利回报,还有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和控制。到那时,外资金融机构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国各个产业的肌体之中,利用金融资本统治国内产业资本,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转移;中国各大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有国外的金融机构的代表或董事,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际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最后,将通过中国市场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甚至影响政治。 引进外资实属无奈? 众所周知,2006年中国银行业将对外全面开放,届时国内银行将直面两大挑战:其一,自身经营的历史问题、以及体制痼疾,这些问题能随上市而破除吗?其二、在过去,四大行凭借历史垄断获得市场份额、但其内部问题以及接联爆发的高管事件、外界对其管理水平心知肚明,一旦外资全面竞争,国内银行优势何在? 一家国外的机构曾预测,2006年世贸组织的银行规则将要求中国开放银行业,而中国的银行系统实际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由于银行业的开放,中国的银行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会暴露出来,从而引发存户对它们的信心动摇,导致存款流往外国银行;而另一个选择是,政府将采取拖延或其他手段来限制市场开放,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但是这样做,将会破坏中国银行业的信誉,引起更多的诉讼,也对中国不利。 对此,伍永刚表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国内银行在风险控制上明显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导致大案要案频出、银行难有利润可言,而早前中央注资多少就亏空多少。正是在这种信任危机下,国内银行才会选择外资作为合作伙伴,“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获得外方的监管经验,同时有外资董事的存在,第三方监控机制才能成立,更为独立、客观,可以防止过去独断独行的国企作风。”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过去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诸如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以及过于庞大的人员运作成本,使得国有银行负担沉重、亏损累累。而银行业2006年又即将放开,国有银行急需变革求存,在此时引进外资就成为一个必须的选择。现在确实是支付给外方一些成本,但如果能借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还是可以理解的。 避免重蹈覆辙 外资能对管理起到多大作用?有银行界人士指出,以某合资银行为例,尽管早与汇丰银行合资,但实际运行还是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外资从未传授核心管理技术,外方甚至非核心的技术也不肯透露。虽然这可能只属于特例,但由此看来,指望外资改造中国金融可能只是一相情愿。 穆迪在今年6月的一份中国银行业报告就对此指出,只拥有少数所有权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不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尽力提供技术和管理意见。此外,文化及战略上的差异也可能削弱这类关系的成效。 但是借合资之机,外方将深入了解中国对手的终端网络、内部制度甚至客户资源,并通过中方伙伴超常规发展业务;过去中方银行对于外资来说是铁板一块,而现在,商业机密将一览无余,这将是国内银行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对于中国金融业控制权的忧虑,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表示:“希望金融业不要重蹈制造业覆辙。” 项兵所指是我国实行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这在汽车工业中表现得最为典型。然而,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本田等国际巨头合作20多年,中国汽车工业既没有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也即将完全失去市场。同样的情况会在金融业重演吗?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