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美菱 家电恐龙长虹走向何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炜 顾雏军“倒下”,让国内家电业在并购重组中发生格局剧变。 四川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宣布,于11月6日与格林柯尔签署协议,将以14500万元的上限价格收购格林柯尔原持有的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20.03%股份。这意味着从未涉
此举让一些人感到意外,因为赵勇实施长虹新政以来,主要谋求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向3C领域、向内容提供商和服务商靠拢、向产业上游的关键器件转移等三个方面突破,似乎无意染指电冰箱行业。而且,美菱电器曾于7月26日公告,美菱集团正与格林柯尔洽谈收购其所持美菱电器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相关事宜,以便保持公司经营的稳定及更快的发展。 然而,长虹收购美菱也是一个意料中的结果,因为刚刚落幕的科龙股权争夺战中,长虹是一个“失意者”。 海通证券分析师顾青称选择长虹作为收购方应该出于顾雏军的个人意愿。据称出售科龙股权时顾雏军首先考虑的也是长虹只是由于价格等原因最后让海信胜出。她认为顾雏军之所以选择长虹和海信接手格林柯尔系有个人喜好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借助长虹和海信的运营能力保住美菱电器和科龙的生产线和品牌。 美菱正在走向复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家电业群雄逐鹿的版图上,美菱电器可谓一方诸侯。美菱电器是安徽省首家上市公司,1994年度美菱电冰箱产量、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投资者或许只知美菱电器以电冰箱为主业,但在其1993年上市之初就曾摆出图谋白电巨头的架构。自1990年8月开始筹备生产空凋机先后从美国、日本、德国进口设备及生产线到1993年已形成单班1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美菱电器还生产过洗衣机,1999年将美菱洗衣机的股权转让给美菱集团。 就美菱的产业结构而言,意图争霸白电领域的四川长虹应该十分喜爱,更何况美菱如长虹一样“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00年,曾经年盈利逾亿元的美菱电器跌落至净利润仅552.63万元;2001年巨亏近3.5亿元;2003年亏损1.95亿元。不过,美菱在世纪之交传统家电企业纷纷倒下的艰难岁月中挺了过来。用美菱电器相关负责人最近的话来说按照美菱电器目前的发展趋势2年之后将迎来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2004年,美菱电器扭亏为盈,净利润1676.77万元。2005年上半年盈利1722.24万元,净利润超过了2004年全年的数额。半年报显示,充分抓住上半年冰箱市场增长机遇,加大了改革和调整力度,新增年产60台的出口基地顺利投产,扩大了产能。在国际市场,总计完成新品开发及改进项目44个,出口产品种类达到120种,出口国家已达92个。产销运营良好使得生产效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83%,尤其是海外市场销售迅猛,同比增长57.63%。2005年7月,美菱冰箱销售量突破21万台,内、外销售额近3个亿。1-7月份,美菱完成123万台冰箱生产任务,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25.1%,销售增长27.7%,出口增长51.7%。上月刚披露的季报显示,美菱电器1至9月累计净利润已达2302.57万元。 2005年是美菱业务发展最好的年份。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在国内市场的市场份额突破20%。这对长虹来说,进军电冰箱行业就能够快速入门。而且,美菱不同于科龙,顾雏军几乎榨干了科龙的“最后一滴血”,美菱却受影响较小。2003年将主要股权出售给格林柯尔后,美菱集团至今仍持有美菱电器9.8%的股份。一则是第二大股东,二则公司又在合肥,美菱集团对上市公司资产看管较严,美菱电器是顾氏“格林柯尔系”中受损害最小的。美菱电器相关负责人曾在今年半年报披露后谈及顾雏军风波时称,对于科龙而言,身为董事长的顾雏军在很多方面都“亲自操盘,管得很细”;对于美菱来说,“老顾一年最多也就来个四五次,公司的经营层面和经营思路基本没有受到干预。” 对于长虹而言,此次收购不仅用较实惠的价格接手了一块比较优质的资产,而且给整个收购设了多道“防火墙”。根据协议,若经审计的美菱电器实际净资产达到2005年半年报告已披露净资产的50%含50%,仍然按照14500万元的转让价款总额进行本次股权转让;若经审计的美菱电器的实际净资产为2005年半年报告已披露净资产的40-50%,最终转让价款在14500万元的基础上下调10%;若经审计的美菱电器的实际净资产为2005年半年报告已披露净资产的30-40%,最终转让价款在14500万元的基础上下调18%;若经审计的美菱电器的实际净资产在已披露净资产的30%以下,最终转让价款的下调幅度双方另行协商。 回头看9月海信收购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拟定的标的转让价格9亿元则是固定金额。虽然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开局,但海信收购科龙电器没有对外披露如何涉及股改。换言之,股改对价补偿有可能使海信再增加一笔收购成本。而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则在转让价格的制定上已经考虑到股改对价因素。此次并购交易的《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称,初步转让价是“在考虑美菱电器的实际净资产和未来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等因素”基础上确定的。 “恐龙”长虹是祸是福 据美菱相关负责人披露,今年夏天刚刚拟定的美菱电器“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产销量要达到450万台,销售收入要达到120亿元。用他的话来说,“美菱将继续走‘专业化’道路,要打造全球响当当的专业制冷品牌。”而目前,美菱电器的产能是每年200万台。 长虹购得的美菱电器是一家正常运转并处于恢复阶段的企业,而海信收购的科龙电器则深受顾雏军风波的困扰。企业内部人心、外部债权压力及资金周转等方面,海信介入科龙电器都不及长虹介入美菱电器时的状态。 当然,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很快能尝到综合管理采购成本的甜头。冰箱与空调的大宗原材料如钢材、塑料件、铜管、铝管等占原材料成本的20%以上,长虹可以统筹与美菱电器两家公司间的原材料采购,与上游供应商谈判时形成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而这一并购的优势,美菱电器得益多少则很难说。据美菱电器2004年年报披露,公司与科龙姐妹公司联合对2004年材料进行了全面招标采购,大大节约采购资金。由联合当时的科龙进行招标采购,换成今后与长虹联合招标采购,美菱电器究竟在成本上是增是减还有待观察。据四川长虹有关人士表示,空调与冰箱同在一个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和下游的产品销售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凭借长虹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美菱电器营销和服务渠道将得以迅速扩张。 业内人士认为,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将使国内家电行业进入“家电恐龙”竞争时代。分别收购科龙、美菱的海信、长虹,都形成了彩电、冰箱、空调器等齐全的家电产品门类,将与海尔、TCL、美的等共同展开新一轮行业洗牌。美菱电器被收购,使竞争格局中少了又一个单一产品门类的对手。对长虹来说,早就有做大空调产业的打算,收购美菱或许使其走活空调产能扩张的棋子。2005年,长虹空调产品增长250%销量将达到158万台,之前,有长虹内部人士称“将在华东地区寻找合适的地方酝酿建设新的空调整机制造基地”。而美菱电器上市之初就有生产空调器的经历,又地处华东腹地的安徽合肥,是长虹落子扩大空调产能的不错选择。 四川长虹可以对美菱电器进行重组,将母公司主营放在3C和IT业务上,而美菱电器则专做白色家电。那样的话,与美菱电器第二大股东美菱集团已定的战略不谋而合。所以,业界预计长虹有可能将空调业务置入美菱电器。 无论四川长虹还是美菱电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距恢复到历史上辉煌的阶段还有很长一路要走。 新闻链接 11月15日,合肥市政府与四川长虹、美菱集团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令人关注的美菱电器战略重组跨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四川长虹如愿成为美菱电器的″新东家″。合肥市副市长朱宁、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及美菱集团董事长王家章分别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合肥市政府及美菱集团将全力支持四川长虹战略重组美菱电器,四川长虹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参与对美菱电器的全面经营管理。 另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备受关注的四川长虹收购美菱电器传闻,被11月9日四川长虹公布的重大事项提示性公告证实。 四川长虹公告称:11月6日,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美菱电器股份转让协议书》正式文本。根据股份转让协议的约定,格林柯尔将其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境内法人股82852683股(占该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20.03%)转让给四川长虹。转让价款上限为14500万元,最终转让价款待双方共同聘请的专业审计机构对美菱电器进行审计后确定。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除股权转让协议中规定的生效条件外,股权转让双方还需相关部门对收购报告书进一步审查,未被提出异议后方可实施。至此,坊间盛传已久的长虹收购美菱事件正式拉开帷幕。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长虹收购美菱的实质不在于产能的提高和及时盈利,而在于战略扩张和品牌、文化的整合。 自2004年7月以来,四川长虹就十分清晰地在三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在产业的终端层面上由传统的家电企业向3C(信息家电、通讯、IT)转移;二是向内容提供商和服务商靠拢;三是向产业上游的关键器件转移,进入软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领域。同时,四川长虹在“白电”领域也显示出高速扩张的势头。 四川长虹有关人士表示,长虹收购美菱进军冰箱行业,正是落脚到以空调为主打的白电产业链上。空调与冰箱同在一个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和下游的产品销售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凭借长虹遍及全国的30000余个营销网络和8000余个服务网络,充分利用长虹在彩电、空调和数码等产品领域的强大渠道优势,美菱电器营销和服务渠道将得以迅速扩张,并全面提升其产品档次和服务形象,拓宽市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