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长虹收购美菱 > 正文
 

收购美菱或为长虹争霸白电市场的最后一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10:48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收购美菱或为长虹争霸白电市场的最后一搏

  三个月前的科龙争夺战,长虹惜败于海信手下,错过了大规模扩张白色家电的良机,而本次拟入主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长虹势在必得。在长虹看来,虽然美菱在国内白电领域的地位与科龙不能同日而语,但这却可能是长虹跻身白电领域第一行列的最后良机了。

  白色家电小有所成

  在白色家电这个利润率颇高的领域中,长虹唯一有所作为的只有空调这一产品了。虽然很长时间以来,长虹都寄望于空调产业能够成为除家电之外的另一支柱产业,但几年下来,长虹空调只可谓小有所成,也即在空调二线品牌中徘徊。如果不借力于收购兼并,这一尴尬现象在短期内恐无改观。特别是考虑到格力、海尔、美的乃至海信在白电领域的大规模扩张,长虹的白电如无跨越式发展,其边缘化的可能性将大大加强。

  长虹正是考虑到以空调为主打的白电产品所处行业之紧迫,故而近期动作频频以求突出重围。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长虹空调与台湾东元集团签订了意向性协议,双方将投入巨资建设压缩机生产基地。由于压缩机在空调整机成本的60%左右,而在家电行业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能否取得较低的成本优势将是竞争的关键。因此长虹向上游拓展,正是为下游产品的利润率与

竞争力打好基础。如果长虹向上游拓展的意图可以顺利实现,那么其下游终端白电产品的消化能力则有待扩张。而收购美菱正是这一战略布局的合理顺延。

  美菱的战略地位

  与海信对科龙的价值判断一样,对于美菱的价值判断,不同的家电企业也会因自身状况而迥然不同。对于长虹而言,美菱的重要性是战略性的。一旦入主美菱,长虹至少可以一举实现白色家电的大跨越。

  美菱冰箱年生产能力在200万台左右,而长虹则从未涉足过冰箱产业。收购美菱后,长虹的白色家电版图就增加了重要一环。而长虹的空调产品也由此多了一个新生产基地。在长虹不久前的一次经销商会议上,长虹相关负责人就宣布,长虹空调2006年度的目标是进入行业前4位,其中西南地区的目标是保二争一,为长虹空调在全国的大扩张建立一块牢固的川渝根据地。同时,在华东地区寻找合适的地方,酝酿建设新的空调整机制造基地。而地处安徽的美菱恰恰可以充当这一酝酿中的制造基地,进而成为抢占华东地区市场的战略据点。

  恢复融资窗口

  作为上市公司的四川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一直是整个长虹集团的重要融资窗口。但由于四川长虹在彩电出口应收账款上的败绩,公司2004年巨额亏损,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近几年中恢复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值此时也,长虹若想在家电领域重振雄风,没有资金的支持,其难度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白电产业的大规模拓展,更需要资本市场的融资窗口。因此,入主美菱的意图,也在于恢复至关重要的融资平台。

  虽然美菱电器的未分配利润也是负数,但与长虹高达-14.8亿(2005年半年报)的未分配利润相比,其翻身的难度还是小得多。有业内分析人士称,一旦入主美菱,长虹可供选择的资本运作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将现在属于上市公司(四川长虹)的空调产业注入美菱。使长虹的白电产业在美菱实现整合。二是将其它一些诸如电池、IT产品从现在的四川长虹中剥离,进而注入美菱。这位分析人士表示,前一种整合方式可能性较大,特别是考虑到长虹在压缩机领域的拓展,将压缩机以及空调、冰箱产业进行整合,在产业布局上是完全合理的,而现在的四川长虹则可以专注于

平板电视做大做强。

  股改之机

  眼下如火如荼的股改,也为长虹的收购奠定了良机。一旦长虹入主美菱,其资产整合完全可以考虑与股改相结合。

  考虑到近期相当一批上市公司推崇的重组式对价,长虹将注入资产作为支付对价的全部或一部分是不无可能的。从美菱的股权不难看出,目前顾雏军的持股比例只有20.03%,如此低的比例对于未来大股东而言,在支付对价方面可以回旋的余地并不大,因此,走重组式对价之路,恰好可以一石双鸟。

  当然,由于长虹目前的大多数资产属于上市公司--四川长虹,因此其资产整合的难度较之于此前的海信整合科龙要大得多。更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一旦长虹入主美菱,其旗下的上市公司将有两家,在优质资源并不充沛的情况下,长虹力捧哪一家上市公司,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看点。

  作者:记者 袁克成

  (来源:上海

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