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北:真相尚未大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0:09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一向 “宽容”的会计师也表现出对南京中北(资讯 行情 论坛)持续经营能力的怀疑,6.75亿元被占用资金还款前景尚有疑问,公司的众多财务数据又把人带到云里雾里 作者:本刊记者 孙旭东/文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中北事件”似已落下帷幕,随着日前南京中北(000421)发
然而,事实果真仅此而已? 审计报告在“冒烟” 南京中北的年报审计师是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南京永华”),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已经为南京中北服务多年,一向 “宽容”。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10月25日南京中北对2004年年度报告更正,南京永华竟然出具了一份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上海上会”)就南京中北与南京万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万众”)等相关公司的资金往来情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专项调查,按理讲事情应该是调查得一清二楚了,南京永华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一位审计界知名人士曾经这样说,当审计报告冒烟时,上市公司已经着火,看来这里面肯定有玄机。 先看一下南京永华对自己的辩解,“在以往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中北公司(指南京中北,下同——记者注)未向我们提供上述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和对外担保的资料,未完整反映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和对外担保的真实情况,致使我们实施正常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中北公司以银行借款、承兑汇票为万众公司提供资金和担保问题。” 根据上海上会的专项调查,南京中北的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都存在问题,否则也就不会出现巨额资金被占用的情况了。上海上会还指出南京中北的财务核算不规范,“未按照董事会审批通过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部相关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按各开户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账号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序时核算,而是将银行存款所有账户混合记账,造成财务核算的不清晰,部分银行款项的划付未在账面上予以体现。”此外,南京中北还存在着“无实际现金流”的收付款凭证、银行原始单据与实际业务不一致等诸多问题。按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这样的公司注册会计师本来就要严加注意,而不是仅仅实施“正常的”审计程序了事。其实,上海上会在审计过程中也不过就是采取了查询银行贷款卡、向银行函证以及抽查、核对相关会计资料等方式,这些南京永华都应该可以做到。 那么,一家原本“宽容”的事务所,为什么对2004年年报更正出具了一份“冷酷”的审计报告? 在审计报告中,南京永华阐述了发表保留意见的原因:“因万众公司占用中北公司资金为中北公司向银行所借的短期借款和用中北公司开出的承兑汇票贴现,中北公司在一定期间内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在此期间如与贷款银行不能就转贷与续贷等方面达成协议,中北公司将面临财务困难,对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审计专业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南京永华对南京中北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了怀疑。 南京中北已经就资金占用问题出具了整改公告,南京万众也已经做出了还款计划与承诺,还有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南京中北还款提供了担保。看来,这些都并不足以打消注册会计师的疑虑,或者是还有人们未知情的事实存在。 事实上,上海上会和南京永华都在各自的报告中强调了审计范围和审计手段受到限制,上海上会称自己甚至无法完整取得中北股份银行开户、销户的记录。看来,想说“南京中北事件”真相大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持续经营确有疑问 即使不考虑可能存在未知原因,仅从南京中北现有的财务数据来看,其财务状况也是极不乐观(见表1)。 报表显示,在今年中期,南京中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1,说明如果债权人要求,南京中北将难以支付到期债务;资产负债率高达80.71%,则说明公司极有可能资不抵债,而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只能看南京万众所占用的6.76亿资金到底能还上多少。 在南京中北的整改公告中披露,南京万众截止到2005年9月30日总资产为7.75亿元,净资产却只有1255万元,而负债主要为对应占用南京中北资金形成的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南京万众对南京中北的应付账款是一个疑问,由于南京中北将南京万众的欠款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南京万众理应将占用南京中北的资金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应付账款难道说明南京万众还从南京中北购买了产品或服务? 南京万众的还款计划是2008年6月前清偿全部占用资金,每年偿还金额不低于两亿元,偿还方式则可以是现金或资产。看来形势对南京中北并不乐观,如果南京万众的资产没有问题,既然不要求全部用现金清偿,为什么还要等上3年呢?怕就怕万众有财务窟窿,还要时间去弥补,而3年的时间尽可以让万众充分施展“财技”。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中北并没有要求南京万众支付资金占用费,而自己独力承担借款利息的后果则是资金压力的雪上加霜! 2005年第三季度南京中北发生亏损,原因固然有公司所说的燃油等汽车营运成本的增加,然而毕竟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只比去年同期少了255万元,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还是期间费用的大幅度增长。很幸运的是南京中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37%,与之密切相关的营业费用却几无增长,而管理费用的增长相信与公司处于多事之秋有关——但即使管理费用没有增长也不能使得南京中北盈利。由此看来,利息支出导致的财务费用增加今后必将成为南京中北的顽症。 南京中北预计,公司2005年亏损9000万元左右,鉴于前三季度公司实际亏损9203万元,四季度公司也只可能是微利。看来,如果南京万众的还款出了问题,银行还真不能相信南京中北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当然,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京城建集团”)为南京万众的还款计划提供了5.77多亿元的担保。南京城建集团与南京中北的关系也不一般,截止到9月30日,南京城建集团为南京中北的银行贷款提供了5.5亿元的担保,而南京中北提供反担保的抵押或质押权益总共45026万元。 另据新华报业网报道,记者于10月14日来到南京中北开发的住宅小区蔚蓝星座(已于18日正式开盘),发现销售许可证上的左下角标注:该土地使用权已设定抵押。而随后的专家点评则提醒购房人重视这一问题,“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因为资金问题未能付清或抵债等其他原因,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开发商一边建房一边卖房子,想利用销售房屋的房款来解冻抵押的土地使用权,一旦抵押期限一到,开发商不能及时付完所欠的款项或楼盘销售上出现问题,抵押权人强行要求所欠款项返还时,开发商不得不把所建楼盘抵债给债权人,购房者所有的权利比如‘房产证的取得’也就得不到保障。” 看来,如果南京万众的还款出现问题,南京中北的麻烦可就大了。 财务数据扑朔迷离 “南京中北事件”刚开始时,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资金被占用的途径,房地产业务是一大热门,而公司对此则是马上坚决否认。其实,南京中北的房地产业务还真是有点让人看不懂。 对房地产开发业务,已完工的楼盘计入存货中的“开发产品”,销售后确认收入时开发产品减少的部分就是相对应的成本。2004年,南京中北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6609万元,对应的成本是4175万元,而开发产品却只减少了1353万元,相差2822万元。在其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并非没有出现过开发产品减少数与房地产开发成本不一致的情况,然而相差如此悬殊却实属罕见。 房地产开发是南京中北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在今年三季度报告中南京中北根本就没有披露房地产业务的经营情况,理由为无论是收入还是主营业务利润均未超过公司全部业务的10%(见表3)。 从披露数据分析,南京中北房地产业务在今年三季度经营情况无法与上半年相比,但是从预收账款的角度来看却又另是一种气象。资料显示,南京中北上半年末预收账款为5932万元,其中商品房销售预收款为4997万元。截至9月30日,南京中北预收账款增加了84%至10915万元。从南京中北其他业务的性质来看,不可能产生大的预收账款,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是商品房销售造成了预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假设9月30日预收账款中商品房销售款的比例与6月30日相同,则推导出预收商品房销售款为9195万元。根据南京中北未完工的商品房(开发成本)相关数据显示(见表4),上述9000多万元只能是碧水云天的预收款,因为蔚蓝星座项目10月18日才正式开盘。 上述9000多万元远远大于6月30日时碧水云天工程的账面价值,看来碧水云天卖得相当不错。但奇怪的是,为什么碧水云天已经完工的部分(开发产品)反倒卖得不理想?这一部分账面价值为2641万元,就算按成本价全卖出去也会使南京中北房地产业务的收入超过公司总收入的10%,更何况还有4143万元的其他已完工的楼盘! 根据南京中北的半年报和三季报,可以推算出第三季度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只有6630万元,可公司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47亿元,按常理应该是应收账款增加、预收账款减少,可事实又是如何呢?三季度南京中北应收款只增加了几百万元,预收款倒增加了几千万元。而且,收入和收到的现金差了一个多亿,也不是应收款和预收款几千万的变动所能解释了的。 再看看半年报,南京中北对其他应收款(绝大部分是被南京万众占用的资金)计提了8165万元的坏账准备,然而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却居然只有22万元。 南京中北就是用这样的财报来糊弄投资者?! 背景:“南京中北事件” 2005年8月11日,南京中北公告称,公司聘请上海上会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发现,第三大股东南京万众占用公司资金6亿元左右。经调查,南京中北发生重大违规,信息披露严重不实,受事件影响,2005年公司将发生较大亏损。而事件中涉及的南京万众、南京中北高管和常年审计师南京永华的责任,则是众说纷纭。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