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集团高管薪酬难言之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14:28 证券时报 | ||||||||
□孙森林 6月30日,金宇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同时公布了两个公告。一是股东持股变动公告,二是高管年薪的更正公告。把这两个公告放在一起仔细读一读,颇有味道。 先看一下第一个公告,金宇集团在股东持股变动公告中,称公司第五大股东(元迪公司
再来看一下第二个公告。根据公告可知,金宇集团管理层在2002年与2003年的收入为502万元和546万元,但是当时公告的数额却仅为89.8万与98.4万元,少公布了860万元。两个公告一对比,自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元迪公司的增资款中,有多少来自于金宇集团高管隐瞒的收入呢?换句话说,金宇集团的MBO与被隐瞒的高管收入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没有资料证明二者之间有关系,也没有资料证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在公告中,元迪公司是这样评价此次增资行为的:“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核心团队及技术骨干队伍,形成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职工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和凝聚力。” 不过,事情真是这样吗?在2003年与2004年的股东大会上,以第一大股东为中心形成一派,高管人员控制的股东形成一派,两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股东与管理层积怨如此之深,又何来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共同体呢?凝聚力体现在哪里呢? 2004年金宇集团高管的收入为803万元,达到了公司净利润的18%。在业绩平平的情况下,高管人员为什么收入如此之高呢?如果高管的收入与MBO有关,那么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因为这相当于高管人员用投资者的钱换来自己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作为股东,投资者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这几年,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热衷于MBO,手法或明或暗。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来源不明、定价没谱。虽然国资委为规范MBO花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现在看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