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正文
 

无锡大厦集团改制引发争议 员工质疑其隐性MBO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6:58 中国经营报

无锡大厦集团改制引发争议员工质疑其隐性MBO

  作者:朱金福 来源:中国经营报

  “由于企业改制的问题,目前江苏无锡商业大厦已经基本上停止营业了。”不久前有人向记者报料说。

  记者获知,此次停业事件起源于江苏无锡商业大厦集团(以下简称大厦集团)不久启动
的企业改制,方案中涉及的1000多名员工对安置方案不满,并引发员工对整个改制过程充满质疑。

  采访中,不少员工向记者表示,大厦集团改制中存在问题,当时被贱卖给了均瑶集团。而内部流传的消息是,管理层意在以均瑶集团为中介实施隐性MBO。

  大厦集团仅值2.6亿元?

  说起大厦集团,在位于太湖之畔的无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其网站介绍,它是无锡市最大的商业企业,共拥有员工2500多人,经营范围包括百货、超市、汽车销售、电子商务等,2004年完成销售40亿元,利税1.65亿元。同时大厦集团也是无锡惟一一家拥有上市公司的商业企业,2002年其核心资产组建的无锡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大厦股份,600327)成功上市。

  采访中,很多员工把焦点问题对准了2.42亿元的转让价格。大厦股份的很多员工们向记者表示,大厦集团的资产根本不止2.6亿元,员工们曾提出要重新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因为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国资发产权20049号规定,转让价格的高低对于员工补偿的多少是有直接影响的。

  对此,大厦集团办公室主任张贤表示,大厦集团的价格是由专业的评估公司评估做出的,而且经过了无锡市国资委、江苏省国资委的认可。

  据记者了解,关于被转让的大厦集团的净资产,先后出现过三个数字:开始是大厦集团一直对外宣传的5.2亿元;2004年3月,某媒体透露,无锡市经贸委国有资产监管处一位官员介绍为3.8亿元;而最终11月的收购公告给出的评估价却缩水至2.6亿元。

  而记者根据公开的资料来看,2004年年报显示,大厦股份共有21737.99万股,每股净资产为2.80元,单上市公司净资产超过6个亿,以大厦集团占股份公司56.88%的权益来看,这一部分的净资产3.4亿元。集团公司还有一些其他的资产,虽然效益不太好,但只要都不是资不抵债,大厦集团2.6亿元的评估价就很让人生疑。

  另据员工反映,当时资产评估的结果没有像其他一些公开文件一样在一楼进行公示,而是放在7楼办公室的过道里。员工们根本不知道整个集团只被评估了2.6亿元。

  为什么是均瑶集团?

  2004年,大厦集团根据国企改制的需要开始改制。 2004年7月8日,无锡市国资委与均瑶集团、智邦投资分别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大厦集团58%的国有股权转让给均瑶集团,32%的股权转让给智邦投资。据了解,智邦投资股东为一手创办了均瑶集团的王均瑶和王均金两人,两家公司系出同门。

  2004年11月,大厦股份发布公告称:无锡市政府关于大厦集团改制重组及国有股权转让的请示已获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转让大厦集团90%的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为2.42亿元,其中,上海均瑶集团支付1.56亿元,智邦投资支付0.86亿元。

  转让完成后,大厦集团变更为民营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大厦集团所持有的大厦股份的股权性质也相应由国有法人股变更为非国有股。

  这次转让在当时被媒体广为称颂,被认为是均瑶集团进军商业的象征。

  但在大厦集团内部,一部分员工和管理人员认为:这次的改制存在很多的疑问。

  据一些员工反映,当时参与竞争大厦集团股权的企业有很多,除了均瑶集团外,还包括当地的红豆集团和阳光集团、南京的斯威特等,而这些备选企业中,均瑶集团一直是被列在最后考虑的公司。但最后胜出的,恰恰是均瑶集团,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采访中,不少的员工都有这样的疑惑:均瑶集团的实力还不如大厦股份,凭什么就可以蛇吞象?而且均瑶集团并没有经营商业企业的经验,为什么会选择均瑶集团?无锡国资委方面的解释是:“选均瑶并不是完全看出价。而是看企业对无锡大厦集团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否有诚心,对职工安置情况是否好,是否对产业整合有好处,是否对经营班子的稳定有利。”

  张贤也解释说:“均瑶集团虽然没有经营过商业企业,但他们的乳业、航空物流业和大厦集团是上下游的关系,正好可以互补;均瑶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经营情况良好,而且这是无锡市政府会议上通过了的,是政府的决定。”

  员工质疑隐性MBO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国有上市公司不宜MBO,地方大型国企不宜MBO。在采访中,大厦集团的一些员工表示,在集团内部流传的消息称,均瑶集团收购大厦集团并不是真的收购。

  据一位自称职位不低、但不愿进一步透露身份的大厦集团员工向记者反映,由于MBO被明令禁止,大厦股份的高层就想到了另外的手段——和一家企业签订一份协议,先让这家公司收购大厦集团。企业改制后再将大厦集团的股份转卖给现在大厦股份的管理层,从而管理层可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在事实上实现MBO,而这家中介公司可获得一笔事先谈妥的费用。

  一位专家表示:按这种说法,可能性不是没有。如果均瑶集团收购了大厦集团并改制,大厦集团性质就变成了民营企业,股权转让也就和国资委没什么关系了,可以绕开国资委对于MBO的限制。

  另外,员工也反映,目前除了大厦集团的法人代表变更为王均金以外,均瑶集团只是在今年春节后派了一个财务总监进驻大厦集团。一些员工质疑:均瑶集团花费2.42亿元巨资收购了大厦集团,却不要求掌握经营控制权,这明显有悖常理。

  对此,均瑶集团的党委书记陈理表示,均瑶集团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我们觉得大厦股份的管理层非常优秀的。即使现在发生风波,我们仍坚持这种看法。

  而在2004年完成对大厦集团的收购后,均瑶集团为何拖到现在才改制呢?员工们对此也颇感怀疑。 据一位大厦集团人士向记者透露称,之所以均瑶集团入主大厦集团后一直没有改制,是因为均瑶集团觉得大厦集团的资产质量很好,希望真的将大厦集团收入囊中,而意图MBO的高层坚决不同意。这次改制是在大厦现在的管理层催促下进行的,均瑶集团至今还没有人过来负责。截止到发稿前,对于上述情况,还没有得到大厦集团高层的证实。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