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业绩骤降令人生疑 股权动荡管理层内部失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17:02 《资本市场》 | ||||||||
作者:特约作者 余凯 5月18日,华龙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600242)公告称,公司于5月16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证管局对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而对公司立案调查的决定。 其实,围绕华龙集团,一直有着太多的疑团。
业绩骤降令人生疑 作为一家以海洋渔业、海产品养殖、海产品加工、渔轮补给修理、海产品销售等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是司空见惯之事。然而,华龙集团自从2000年末上市之后,总共才有两次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而这两次,华龙集团的信息批露均暴露出明显的疑点。 第一次受灾是在2001年上半年。根据公告,华龙集团在彼时连续多次遭受水灾、台风等袭击,公司所属海洋养殖分公司的三个基地均遭到严重损失,公司在阳江的其他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种苗繁殖中心的投资建设也受到较大影响。由此,造成主营业务利润及净利润水平较2000年同期分别出现55.23%和62.13%的大幅滑落。 然而,疑点就此产生。 我们对其2001年中报分析后发现:首先,在公司2000年年报中,关于其主要全资附属企业及控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上,对阳江市华龙船排厂是这样阐述的:“阳江市华龙船排厂是粤西地区大型的渔船修理和船舶年检定点厂,按有关规定和渔船实际出海作业的要求,渔船每年需修养保养二次方能出海作业,这样加大了业务量,该企业2000年共实现净利润1147万元”,该利润占华龙集团当年全部利润的43.6%,并且利润的来源具有垄断性。按理说,遭到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的地区,对渔船修理业务并非坏事,然而,在2001年中报中这块利润突然下降到毛利才526万元,使人很难相信数据的真实度。 其次,公司按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补充规定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对公司2000年度及其之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追溯调整,累积影响数为5亿多元,并调减了2001年年初留存收益4986万多元。一般而论,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确保资产的真实性和维护经营的可持续性,但像华龙集团这样大规模的计提新增的四项减值在当时来说极为罕见。我们认为只有两种解释:其一,公司原来为了上市,过度包装,确实有许多不良资产需要冲销;其二,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手段把过去的利润留下来,将来在适当的时机再调增利润。 事实上在当时,有关华龙集团包装上市,上市不到一年即告中期业绩大幅下滑的消息就在市场上传开。而此现象也曾引起中国证监会的关注。为此,华龙集团总经理赖增国和公司董事会秘书王晓曾被证监会召见进京接受谈话。可是,最终华龙集团还是逃脱了证监会的法眼。 海啸事件再生疑窦 本来应该就此学“聪明”些的华龙集团,并未因此收敛,而故伎重演。 在今年年初发生的泰国普吉岛海啸事件中,华龙集团的虚假信息批露问题再次引起市场各方的广泛置疑。 根据该公司在2005年1月8日发布的公告,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暴发海啸时,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华龙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共有26艘停靠在泰国普吉岛基地修理、补给的远洋渔船的船体和机器设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此,有人立即表示怀疑,理由是华龙集团有关远洋渔业这部分资产并不清晰,并称,广东证监局也曾在2002年至2003年间与华龙集团核实这部分资产的情况,但是华龙集团一直以远洋渔业基地都在海外等理由推诿,致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无法核实。 1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回应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提问时表示:经向渔业主管部门了解,印度洋海啸灾难中,广东华龙远洋渔业公司有16艘远洋渔船在泰国普吉港严重受损,所幸无人员伤亡。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所回应的结果是16艘船受损,与华龙集团公告出来的26艘船受损,相差10艘之多。 而根据有关调查,华龙集团公告的26艘渔船中,起码有14艘渔船所有权根本不是属于华龙的,而是属于广东湛江遂溪县港门镇石角村委会李世余等7名船东。 综合分析,如果14艘船确实是7名船东的合法资产,那么华龙集团发布的公告就存在发布虚假信息,虚报损失的嫌疑。其意图何在呢?应与前次一样,即借助这次灾难事件虚报损失,做假账,隐藏利润。 股权转让闹剧 可见,华龙集团自从上市以来就一直在想方设法,试图隐藏着什么见不得光的黑幕。而这一点在2004年发生的华龙集团72家法人股转让事件之后,就显得更加明显。 2004年7月,华龙集团公告称,公司共计72家法人股东拟向九和信、库巨鑫、嘉海林化、汇思源等四家公司转让华龙集团法人股总计3859万多股,转让价为每股1元。如此众多的法人股东同时转让股份难免会让人心存疑虑,特别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72家卖主开出的法人股价格竟完全相同,均为每股1元,而当时公司每股净资产为2.86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证券市场上批量涌现如此众多的“活雷锋”,面无愧色地贱卖法人股权乃至受到严格监管的国有资产? 这一事件本身就疑点颇多。毕竟,华龙集团自1993年批准设立至今已有11年了,这些法人股东连11年的利息都不要了亏本甩卖,显然极不正常。 而结合华龙集团的财务状况分析,以上观点则更为有说服力。华龙集团自上市以来,其它应收款这一项的数额逐年增长,由最初的仅数千万,到2003年末的1亿余元,再到2004年末的2亿余元。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其它应收款的数额高企,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就是被大股东占用了。 而且,截至2004年底,华龙集团的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75.26%。 另外,在2003年1月,即华龙集团上市两年后,长发实业所持股权即因同广东发展银行发生1亿多元的借款纠纷,而被后者申请冻结。然而令广发行没有想到的是,7月份华龙集团弄出的这个“72家法人股东同时以1元/股转让法人股的事件”还是打乱了广发行的如意算盘。 种种迹象显示,长发实业因担心华龙集团经过法人股拍卖后控股权旁落,随之而来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离任审计会令他们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彻底曝光,于是为了阻止别人购买被拍卖股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而真实用意在于吓退买家,因为这72家企业转让的股权合计起来占公司总股本的22.18%。这就意味着,不论是谁,如果试图控股华龙集团,即使拍下长发实业持有的华龙集团那17.32%的国有股,也不能确保控股华龙集团。另外,72家法人股东同时1元/股转让法人股的公告,肯定会造成长发集团的股权拍卖价格大幅下挫,甚至可能会出现竞拍企业知难而退、无人应拍的局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让长发实业没想到的是,如此低廉的价格转让国有股还是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度报道。不仅出现了此次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私刻公章”、“伪造股权转让合同”的怀疑声音,还将民安证券给扯了出来。 纸终究包不住火 在外界的一片口诛笔伐声中,华龙集团内部开始明显失控,局面一片混乱。 2004年10月19日,华龙集团发布公告,正式宣布72家法人股东终止执行股权转让协议。但不久,又发生了董事会“逼宫”董事长岑长篇事件:2004年11月6日,华龙集团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岑长篇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曹世军辞去公司董事的议案。同时根据股东提议,同意提名陆宇清先生、张强先生、顾振其先生为公司董事候选人的议案。 公告显示,新提名的三位董事候选人均任职于江苏香塘集团。作为香塘集团来说,当时并未见华龙集团有公告称其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 由于当时华龙集团大股东长发实业所持17.32%的国有法人股即将拍卖,因而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股权拍卖的受让方已私下暗定为香塘集团。然而,根据华龙集团在2004年12月21日的公告,此次拍卖股份却由广州市福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6642万元买得。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此前,华龙集团还曾经公告称,公司共计21家法人股东已于2004年11月15日以每股1.02元,将持有的公司法人股共计1868万多股(占总股本的10.73%),转让给上海吉昊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由此,目前广州福兴和上海吉昊分别成为华龙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而事实上,华龙集团的控制权易主一波三折,看似简单的拍卖获得第一大股东地位,其实广州福兴经历的是一场过五关、斩六将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先是深圳冬美康、上海库巨鑫、南京斯威特、湖北清江水电,以及后来者吉昊投资、香塘集团,股权争夺异常激烈。 而在这个过程中,原董事长岑长篇也成功“复辟”。 华龙集团于2004年12月9日召开四届二十一次董事会,会议同意推选由岑长篇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福兴虽然最后击败多家觊觎华龙集团股权的潜在买家,但要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能否顺利完成转让现在还不是一个定数。 而随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及大股东原有的不良行为亦将大白于天下。说上市原罪也好,说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也好,总之,华龙集团的管理层必须给广大投资者一个交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