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行业专题--聚焦信托业 > 正文
 

金信信托抽身麻烦公司 谁来接手伊利股权成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5日 11:5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陈晔

  不事声张的金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注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起点回到原点,金信信托从麻烦颇多的伊利股份中顺利抽身。

  政府出手

  5月10日,伊利股份(600887)公布收购报告书,公布其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将其持有的14.33%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给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每股作价5.352元,总价3亿元,后者是当地的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

  2003年3月,金信信托受让原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将所持14.33%股权,当时的每股作价10元,总价超过2.8亿元。

  两者的价格并没有可比性,因为在2003年年底的时候,伊利股份进行了10:10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总股数增加了1倍,金信受让时的2800多万股一下子变成了5600多万股。

  但从每股净资产的比较来看,当时金信受让股权时,每股作价是当时每股净资产溢价12.23%,而如今转让股权时,每股作价比每股净资产溢价1.36%。

  要想描绘金信信托是如何进出伊利股份的详细轨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市场上普遍的说法是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委托金信收购股权,用以融到足够资金后再来购买此股权。而如在郑俊怀被捕后,金信如何从伊利中全身而退,原因不得而知。

  在2003年7月,也就是金信信托受让股权的4个月后,这部分股权转让获得批准并完成过户,金信信托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受让的股权性质由国有股变为法人股。

  如今这部分股权再次回到国有投资公司的手中,股权的性质是否再变回国有股?呼和浩特投资公司的说法是,由于尚未处理过类似问题,上述股权性质还没确定,并称不会在12个月内转让该股权。

  谁来接手

  至于由谁来出面接手伊利股权,也是一个问题。此前各种传言充斥市场,一种说法是同城兄弟、乳业新贵蒙牛乳业将携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并购伊利,还有说法是多家国际乳业巨头纷纷前往呼和浩特商谈收购事项。

  但是一手将伊利创办起来的郑俊怀对公司的影响无法估量,在他的问题没有说法的时候,任何资本的进入都会留下隐患,所以当地政府决定先由政府出面收回股权,等待合适时机再出手。

  曾有传言说当地政府会成立一家新公司用以收购该股权。但是,乳业作为国有资本退出的行业,政府如今只是暂时收回股权,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卖掉。

  虽然以现成的呼和浩特投资公司作为收购主体操作起来容易,但是一个难题是,钱从哪来?这家公司的总资产不过5000多万元,净资产1300多万元,并且多年亏损,根本没有能力收购金额近3亿元伊利股权。

  于是,在今年3月,当地政府对其进行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3.12亿元,净资产增加到3.24亿元,总资产增加了近10倍,为5.15亿元。

  之后,呼和浩特投资公司又向其控制的呼和浩特商业银行贷款1.5亿元,据其称,其中9400万元用来支付股权转让款。

  这笔款正好能够支付双方协议中规定的首付款。根据协议,投资公司需在协议签订后(2005年4月6日)的5个工作日内,将1亿元支付给金信信托;在股权过户后3日内,支付1.05亿元;股权过户后3个月内,支付剩余的9500万元。

  【事件回放】

  在2003年3月,伊利股份公告称,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拟将所持公司2802.87万国有股(占总股本的14.33%)转让给金信信托。4个月后,这部分股权转让获得批准并完成过户,金信信托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受让的股权性质由国有股变为法人股。

  2004年3月,迫于独立董事的压力,伊利股份被迫将2002年11月进行的国债投资进行说明,称公司用自有资金3亿元在闽发证券营业部购买了国债。由于在时间和金额上,伊利股份的国债投资与金信信托的国有股收购几乎吻合,市场怀疑国债资金很可能被腾挪出来,作为实施MBO的资金。

  【链接】金信涉足的问题公司

  金信信托前身为金华市信托投资公司,其实际控制人是通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司还控股了金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非金融机构。

  在信托业的大整顿中,金信信托以地级身份被保留,成为拥有10亿余元资本金、逾84亿元资产的全国性机构。 

  信托业被称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野骆驼”,不少上市公司隐性MBO假信托之道以行。公司高管往往让信托出面,以自营资金名义直接或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由于信托公司具有融资能力,所以往往能解上市公司高管的收购之渴。

  近几年,金信信托开始关注法人股收购,两年内连续导演了包括金地集团(600383)、伊利股份(6008870)和长丰通信(000892)在内的3笔法人股并购。

  在这三起并购中,金信均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不派出董事、监事和其他管理层人员,不认购流通股。金信的出入于上市公司的手法被媒体质疑为隐性MBO搭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金信信托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