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建国际净利润翻番 受惠于不良资产处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 12:0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周涛 深圳报道 处置不良资产正在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 4月18日,香港银建国际(0171.HK)公布了2004年年报。年报显示,2004年初开始涉足不良资产处置的银建国际,其不良资产处置的销售额达到2.28亿港元,占总销售额的33.3%,
而从银建国际不到一年处置不良资产的路径来看,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一项业务运作之后,将会给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数千亿的不良资产处置以新的启示。 两个不良资产包的运作模式 银建国际的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此外,汇丰、摩根大通等均为其股东。 事实上,不良资产处置给银建国际带来的不仅仅只是销售额和利润的飙升,还有国际投行的投资入股与合作。 银建国际2004年获得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主要有两块,一是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收购的一个569亿的不良资产包;另外一块是华建国际集团下属的华建(澳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建”)拥有的约20亿港元的不良资产。 据了解,银建国际收购华建的不良资产包采取的是直接收取处置佣金和超额回收奖金的方式。而收购信达的不良资产包,采用了另一种复杂得多的运作方式。 2004年9月17日,银建国际购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569亿的资产包,总代价为人民币8.535亿,占本金总额的1.5%。其中约4.4亿港元由发行可换股票据所产生的资金支付,约1.6亿港元由于2004年1月所筹集之配售及认购股份所得款项支付,余额以现金支付。为此,信达注册了一家离岸公司Catic Limited,由该公司负责接收银建国际下属的银建国际实业公司支付的现金和可换股票据。 信达的569亿不良资产包被置于银建国际实业公司全资的银建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名下,在签署资产收购协议的同时,银建国际与信达签署了不履约贷款管理协议,即银建国际将收购的不良资产再委托给信达进行管理与处置。然后,由银建国际向信达支付所收回不良贷款总金额10%的管理费,另外,由银建国际根据不良资产的回收比例向信达支付相应的奖金。 银建-信达方案的基础 银建国际处置信达不良资产带来启示的关键在于,借助于香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处置转化为一项可以盈利的业务,从而提升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并吸纳国际投行的投资与合作。德勤会计师行的高级经理杨怀严分析说,这与以往将不良资产打包批发给国际投行的运作思路完全不同。 “方案的基础在于两点:一是银建国际由信达控股,而且银建国际是香港上市公司;二是银建国际仅以1.5%的代价就获得了569亿的不良资产包,这么低的现金回收率是其后一系列运作的基础。”杨怀严解释说。在杨怀严看来,信达在售出资产包时的现金回收率低至1.5%与其是银建国际第一大股东的身份不无关系。 同时,由于信达主要接收的是建行的不良资产,“建行的不良资产有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因此,建行的不良资产回收率在四大行中回收率最高,估计超过30%。”海陆国际律师事务所中国业务主席温嘉旋分析说。 由于信达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注入,银建国际被进一步看好,2004年11月5日,花旗集团与银建国际签下协议,前者按每股2.63香港元认购约1.7亿股银建国际新股,并以5250万美元认购银建国际可换股票据,从而持有银建国际9.98%的股份,成为银建国际的战略投资者。 花旗集团认购新股的另一个好处在于,由于银建国际购买信达569亿不良资产包时,有4.4亿可换股票据,如果到期将4.4亿兑换成股权,信达将会进一步增持银建国际达到31.66%,从而超过30%的持股比例形成要约收购的临界点。而花旗认购新股之后,现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会被摊薄,从而使信达即使到期兑换股权也不必要约收购。 另外,杨怀严分析说,根据不履约贷款管理协议规定,“信达可向其它第三者出售不履约贷款,包括但不限于一并或组合销售或个别销售”,也就是说信达可以对该资产包进行整体或部分再次出售。而正是根据这一条,2004年12月10日, Citigroup Financial Products Inc.CFPI收购了银建国际收购的信达569亿不良资产包中还未处置资产的20%的分红权利。 资产证券化范例? 实际上,在银建国际运作信达569亿不良资产包的过程中,如果计算后期花旗集团的入股,银建国际基本上不需要支付多少真金白银。而银建国际的控股方信达却借此将569亿的不良资产包推向了国际资本市场。 “在银建国际收购信达569亿不良资产包的方案设计中,一半的资金由可换股票据支付,显然是信达考虑到要为银建国际保留更多的现金流。”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立新分析说。而因为看好银建国际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业务,花旗集团入股银建国际付出超过8亿港元的资金则进一步充实了银建国际的现金流量。 方案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由于不良资产分布在内地,银建国际没有人力、物力进行实际处理,不良资产的处置仍然由信达来执行。 “实际上,信达只是借助银建国际展开了运作,资产处置还是由信达来执行,而信达通过上市公司良好的预期收益,提升了股权收益,同时通过处置资产的管理费和奖金获取大部分处置收益,而且更多机构看好银建国际的运作模式而参股,增加了银建国际持续收购不良资产的能力。”麦格理集团董事总经理温天络总结说。 “一定程度上,信达与银建国际的合作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温嘉旋分析说。 资产证券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是SPV(特殊目的公司),温嘉旋分析认为,银建国际在其中就承担了这一作用。银行不良贷款所对应的信用等级一般较低,所以银行将一个资产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SPV之后,出现较大的利差,那么这个资产包因为未来收益巨大从而提升了资产包的信用等级,投资者参与的兴趣就会产生,从而实现证券化。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向外资直接出售不良资产,仍是以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形式的运用中,可能产生相应的金融风险。例如外资、国际基金购买政府担保资产,可能把地方政府推向被告席。另外,可能发生外资购买中国限制外资进入行业的资产。还有不良资产被外资购买后,可能带来适用法律变化的风险。而锁定有限的几家国际投行出售不良资产包,也有涉公平的问题。2004年9月专事不良资产处置的美国龙星基金Lone Star Funds因接不到业务撤出中国就是对这种寡头竞争的不良资产市场的一种回应。 事实上,近两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速度与效率方面都存在颇多争议。而未来几年四大行还有近80%的不良资产有待处置,多方面尝试新的操作方式显然更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