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源电力上市屡遭非议 最终定位将影响整个板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6:0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官建益 发自成都 中小板询价第一股周四亮相,它的最终定位将直接影响整个板块的趋势 市场对该股基本面质疑不断,媒体也对其财务风险提出了许多隐忧
管理层有意对新股询价制进行调整的传言有望刺激二级市场,该股可能受益 沪深股市询价第二股、中小板询价第一股的黔源电力即将在3月3日(周四)登陆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与该股存在板块关系的中小企业板个股和电力股,却是稳中有升,大有借机炒作的感觉,这与该股询价之初同板块个股大幅下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屡受质疑以后,人们开始发问:黔源电力上市是喜是忧? 质疑中的基本面 黔源电力能作为询价第二股,应该是值得庆幸的。因为作为一种创新产品,管理层一般会选择基本面状况较好的公司。但是这家公司似乎对没能作为首家询价公司还有微词。记者在查阅资料后发现,该公司发股前还是一家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含有1800多万内部职工股。这样的公司近期已经鲜有获准上市的,更不用说作为新股询价的试点。有市场人士因此评论说,这家贵州山沟沟里的水电公司的“内功”深厚。 但市场对于黔源电力基本面的质疑并不因此而减弱,媒体对该公司的财务风险提出了许多隐忧:巨大的财务杠杆随时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威胁;水城发电厂1号发电机组将于2006年关停,可能影响公司利润;2008年之前,黔源电力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电源项目投资周期长,未来市场风险不可低估;公司第一、二股东持股比例极为接近,如争夺控制权,将有可能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董事会对资金的使用权限过大,一旦决策失误或发生道德风险,股东难以对其形成制约等等。 公司方面对上述质疑表现低调,只是表示公司的上市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核准,公司存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此次公司股票的获准上市,就是有关部门对公司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市场人士也表示,黔源电力的上市与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关,公司基本面的一些质疑在很多公司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一家以水电为主的公司,其盈利能力还是比较稳定的,不能因为一些可能存在的困难就断定这家公司的前景堪忧。 从该股的招股说明书看,该股的收益比较稳定,2003年每股收益为0.49元,应该是水电公司的中上水平;从分红情况看,公司从2001年以来的三年中老股东的分红率超过10%,并且承诺三年以来以及2004年以来产生的利润归新老股东共同拥有。客观地讲,这还是比较有利于新股东利益的,这与许多公司上市前即分光利润的做法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上市:祸兮福兮 市场对黔源电力上市更大的关注是,该股的上市对市场会带来何种影响。 在黔源电力年前公布将发行股票后,中小板个股曾遭受了巨大的抛压,同行业的电力股同样受到拖累。市场人士认为,中小板第一只询价新股黔源电力不具备明显行业优势,该股的定位预期可能因此降低。国信证券的肖建军认为,由于同属电力行业,发行时间的间隔也较短,此前华电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经过询价最终发行市盈率为14.8倍,黔源电力的定位很可能与之相类似。同时有市场人士认为,新股询价打乱了中小板原有的定价模式,这对整个中小板价值中枢也将构成中长期的影响。 但是市场有时往往是矫枉过正。黔源电力最后询价得到的19.01倍的市盈率,已经和询价制之前的20倍市盈率上限相差不大。从流通盘看,华电国际和黔源电力的流通盘分别为7.65亿和5000万,目前IPO询价第三股南京港的流通盘只有3850万股,其最终的发行市盈率很可能要超过20倍。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与目前的市场价值中枢较为接近,将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 出人意料的询价第一股华电国际上市时,大幅高开,盘中一度冲高至5.30元以上,虽然接下来的几天大幅回落,但到上周末,该股再度站上4元以上的高位,市盈率则远高于20倍。受此鼓舞,此前一直偏弱的电力股开始稳步走强。而黔源电力的即将上市,似乎也给中小企业板个股注入了想象空间,中小板个股的大幅上涨与黔源电力的即将上市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华电国际的示范作用,黔源电力要再出现上市首日大幅冲高的可能性降低,但是,由于该股流通盘较小,加之中小板市场的定价较主板要高一些以及该股的水电背景,不排除中小板主力做高其股价,以提高整个板块估值水平的可能。如果华电国际、黔源电力能够成功地站在25倍市盈率以上,那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会得以巩固,对市场的信心提振是有好处的,因此对华电国际和黔源电力的定价不应该局限于一只股票来看。 同时,已经有消息说,管理层已经有意对新股询价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新股询价应该有利于二级市场的运作,减小新股询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市场对新股询价制产生的恐惧和排斥会逐渐降低,而黔源电力作为中小板个股,对此的反应可能会更为明显。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2月28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