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融券求之若渴 券商自掏腰包增厚融券池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7日 07:53  金融投资报

  记者 靖曦

  转融资的推出,并未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根据《金融投资报》记者调查,投资者,特别是初涉双融市场的投资者,对转融券的兴趣要明显大于转融资。投资者多数认为:“做空赚钱很新奇,而且赚钱机会也大,相比转融资,我们更期待转融券的早日开通。”但业内人士判断,短期内转融券业务不会推出,这就意味着,有融券需求的投资者还是只能在“自家股票池”中挑选合适的标的物。

  中信证券融券池增长8倍

  近日有消息称,为满足投资者日益扩大的融券需求,在转融通业务短期开通无望的情况下,不少券商自掏腰包增大融券池规模。根据消息,中信证券通过购买券种的方式,将“可融出标的证券”券池余额增至18.2亿元,较原来的2亿元剧增8倍。这还不是融券规模最大的券商,海通证券两融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两融标的扩容以来,该券商陆续购入券种供投资者融出,截至目前,标的券种池的额度已达到28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海通证券该项业务仅利息收入即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156.59%。

  在总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成都本地营业部的表现如何?其他券商有无跟进,为自家融券池增添“活水”呢?

  记者联系到申银万国(微博)成都火车南站营业部分析师蔡华伟,他告诉记者:“申银万国总公司总共买入3亿多的融券,这些融券囊括了285只可以融券的股票,平均下来每只股票的券源也不多,而分到各个营业部的就更少。现在我们还没有听说总部那边有增加融资标的物的消息,可能还在等转融券的出台,如果总部真的新增了融券标的物,我们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客户。”

  国泰君安成都某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本可以融的券数量就不多,这已经常引起投资者的抱怨,我们也希望总部能多融一些券,但总部还是要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资金分配,现在的情况还是有客户想做融券但没有券源。”

  更多规模较小的券商则选择了提升资金效率。深圳某券商两融业务相关人士称,目前已打算自购券源支持两融业务,但该公司净资本实力有限,因此正在对客户进行融券需求调研,争取做到有针对性地购买券种,虽然不能满足全部客户的需要,但可以达到节约资金和满足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

  业界表示,目前多数券商的融券业务均不能盈利。一方面,与融资业务不同的是,按照目前300只左右的券种计算,购入每只券种花费1000万元,就要投入30亿元,但整个市场的规模也才14亿元左右,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股市低迷,如果不对券池进行套保,即要承受巨额亏损的风险,而套保则需要再投入一笔资金。

  做空力量与日俱增?

  融券标的物增加,是否意味着空头力量增强?是否意味着后市股市会因为融券做空力量的打击再下台阶?

  有市场人士表示,目前融券数量有限,能够对外出借的券有限。据参与准备的券商介绍,尽管转融券随后还是会推出,但技术上、法律上对转融券的准备依然不足,融资先行,融券押后。

  此外,融券成本高昂,机构做空动力不足。目前融券的年利率多为10%以上,在转融通退出后,融券成本将会下降,但也会在5-6%之间。融券卖空本来就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一场博弈,最大收益是该股跌至零收益100%,但如果该股上涨做空者的亏损却是无限的,需要及时止损。但A股是T+1制度,将这种风险放得更大。

  不过也有分析师告诉记者,从目前市场聚焦的热点和投资者的兴趣来看,融券标的物增加还是有拖累股指的风险,因为现在的市场很弱,“向下容易向上难”,在没有新增资金入场和市场购买欲望低迷的双重因素下,做空赚钱将成为投资者最愿意考虑和尝试的业务。

  蔡华伟告诉记者:“现在普遍的状况是想融券融不到,如果池子里的水多了,大家想融什么票,想融多少都能顺利融到,估计后市指数将会抵挡不住做空力量,而我判断,到时参与股市博弈的,将只剩下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机构和基金等。”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外交部回应日系汽车在华销量受影响报道
  • 体育热身赛-伊布中柱郑智伤退 国足0-1瑞典
  • 娱乐李晨频送石头前女友吐槽:您搞批发的?
  • 财经发改委两日批复万亿项目 地方融资难待解
  • 科技摩托罗拉发布3款下一代Droid Razr智能机
  • 博客古代妓女仅值一文钱 潘霜霜:深V小短裙
  • 读书长征中多少中共将领叛变 公主为何爱偷情
  • 教育大学新生不愿“断奶” 家长陪读推高租金
  • 育儿世界首位变性怀孕男欲怀第四胎(图)
  • 健康疾控中心否认参与转基因米试验 空调咋洗
  • 女性离职空姐开网店获刑 网友惊呼量刑过重
  • 尚品无国界免签胜地 北京鱼翅消费一天一亿
  • 星座测试你是哪种爱情痴货 不负责任星座
  • 收藏国外鉴宝重文化 高端珠宝玉石一路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