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1日13:42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年度业绩整体滞涨 中小创继续高成长

  《红周刊》作者刘增禄

  随着“五一”小长假的来临,在A股市场上唱了近4个月的2015年年报“大戏”终于落下“剧终”的帷幕。在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滞涨明显,净利润0.83%的同比增速相较2014年同期值而言下降超过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多年以来一直以“现金牛”著称的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也“捉襟见肘”,同比增速萎缩至1.79%。与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相反的是,年报发布期间,上市公司“高送转”热情却是空前的高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成为标志性口号。

  创业板“外快”收入丰厚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业绩披露工作于4月30日正式收官,尽管在最后一个披露日的49家公司未能进入本次统计,但考虑到A股市场的利润贡献大户银行股、“两桶油”均已完成披露工作,基本可以宣告A股2015年整体盈利情况已成定局。

  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29日,沪深两市完成2015年年报披露工作的A股公司合计2772家,整体实现营业总收入290798.61亿元,创造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4695.73亿元,相比2014年同期仅分别小幅增长1.22%和0.83%。2014年,上述2772家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还分别达到6.27%和7.01%,。

  记者观察发现,在2015年年度业绩表现中,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整体业绩增幅呈现出节节攀升的格局,特别是创业板成为今年A股市场中成长性最好的板块,就其已公布业绩的490家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表现来看,分别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30.05%和28.04%。相比之下,虽然769家中小板公司则稍逊风骚,但依然能够使2015年的营收和利润增幅分别达到13.44%和16.42%。与中小创相比,主板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似乎已停滞不前,从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513家公司看,不仅2015年度整体营业收入相较2014年同期小幅下滑了0.22%,且净利润也出现0.67%的同比下滑。

  虽然创业板市场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资本掘金的新天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业板股给投资者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高成长,而是高估值与低成长的背离。如今创业板股的业绩表现终于发力,在经济环境不佳背景下能够实现整体营收和利润30.05%和28.04%的增长,值得称道。在具体利润贡献上,除主营业务增长外,2015年度创业板的“外快”也明显较中小板更为丰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公布年报的创业板公司2015年度104.16亿元的营业外收入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48.49%,而同样是以高成长著称的中小板整体实现的275.75亿元营业外收入,却相比2014年同期仅增长了12.64%。在个股业绩表现,490只创业板股中有314只能够在2015年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即便是扣除了非经常损益的贡献,净利润实现增长的公司家数仍有297家。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在利润构成中的占比明显过大或超过主营业务增长带来的收益时,就要注意规避风险了,毕竟投资性收益只是一次性收成,并不具有长期持续性,比如说,创业板股理邦仪器2015年度净利润表面上看是大幅增长了668.34%、实现净利润10320.92万元,但实际从其利润构成分析看,报告期内非同一控制合并东莞博识生物司产生的投资收益约8800万元,闲置资金用于保本理财收入计入非经常性损益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400万元,政府补助收入同比增加950万元左右,整体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3000万元左右,如果剔除这三者的影响,扣后净利润反而大幅下滑721.31%。与之类似的是,中青宝尤洛卡、盛运环保等业绩大幅增长公司也都存在“外快”充门面的现象。

  银行股风采逐年暗淡

  近两年来,长期以来一直是A股业绩增长重要“推手”的银行股“现金牛”光彩已逐渐暗淡,在继2014年度整体利润增速降至7.68%的个位增长后,2015年度同比增幅再度收窄,16家公司整体净利润仅实现1.79%的小幅增长。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下行,银行股的日子越发艰难,以利润贡献依旧傲视A股市场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为例,他们在2015年的净利润增速已从2014年的5%以上集体跌倒在1%以下。机构预测,在2016年,如果国内经济不能从低谷走出或对银行业不实施具体解决措施,则四大国有银行出现净利润负增长的局面似乎也有可能。

  此外,随着去年年中突如其来的“股市大地震”,16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东构成上也出现了些许变化。“国家队”证金公司在去年三季度把全部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买了个遍,而因持股比例原因,去年四季度,证金公司的分仓行动更是让国家外汇管理局旗下的梧桐树投资平台意外进入工行、农行、中行、交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除了国家队的行动,去年大手笔“扫货”银行股的还有保险资产。资料显示,土豪“安邦”在去年四季度出手四大行,跻身于其前十大股东中,再加上举牌浦发的生命人寿、加码兴业银行的“人保系”,还有相关小保险资金相关动作,明显可看到保险资金对低估值银行股的喜爱是越发明显。

  无论是每日净赚超过7亿元的国有大行,还是净利润仍有两位数的城商行,整体净利润增速下滑已是银行业不争的现实。建行、工行、农行、中行、交行五家国有银行在2015年集体哑火,其中,建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去年仅增长了0.14%,排在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排名的末位,工行净利润也跌到了0.49%,只有规模较小的交行将净利润增速维持在1.03%。相对来说,股份制银行们净利润表现较好,但相较2014年的盈利表现却已是天壤之别,如平安银行在2014年还能够实现30.01%净利润增速,而到了2015年却仅勉强维持10.42%的两位数净利润增速,而其他的7家股份制银行更是全部出现个位数增长。

  其实,与净利润增速的下滑相比,持续下滑的资产质量更为令监管部门和市场担忧。从16家银行的年报看,只有南京银行逆势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从去年初的0.94%降到年末的0.83%,其余银行全部出现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一举突破了2%,2.39%的不良贷款率和2128.67亿的不良贷款余额,都是16家银行中最高的。正是出于资产质量不断下滑的背景,监管层开始酝酿出台包括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一系列举措来保证银行业不崩盘。

  最强“高送转”存隐忧

  在2015年年报中,最值得被载入记录的还有“史上最强高送转”的阵容。自2015年年底开始,“高送转”概念股便开始不断出现波段性行情。今年年初以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高送转”方案更是接踵而来。

  在题材炒作上,“高送转”概念总是每年年报行情的主要看点,总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市场反复炒作,不过,身为历年年报行情的“黑马”概念之一,投资者仍要警惕其中的一些“陷阱”,看似辉煌的“高送转”数字背后也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佳都科技等在内多家公司的“高送转”方案均因拖延实施或公布后变脸,而被管理层关注。如2015年10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对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关注的决定》,涉及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等6位当事人。这是上交所对上市公司延迟实施送转方案出具的首份关注函。与此同时,东方网络在披露了其控股股东提议的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10转增20之后,股价亦在相关公告发布后连续数日上涨,但公司最终却以“审计工作无法如期完成”为由推迟实施“高送转”方案。

  对于“高送转”股,投资者们往往首先关注到的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股东权益持续稳定增长,但实际从201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减情况看,很多“慷慨解囊”的“高送转”公司有不少却是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之流。数据统计发现,在已经推出10送转10及其以上分红预案的332家上市公司中,2015年净利润下滑的共有84家。2016年1月,前3季度亏损超过2亿元的劲胜精密披露了一份10转30的“高送转”预案,引发市场的轩然大波。在收获了一个涨停板后,深交所第一时间对劲胜精密发出关注函,急问“有无减持意图”,劲胜精密回复时也明确表示了大股东未来可能减持,所以其“高送转”的动机显而易见。4月25日,劲胜精密发布了2015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亏损4.71亿元,业绩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32.85%。同样推出了10转30派5元现金的中科创达,2015年度净利润也仅仅实现了3.83%的微增长。而以中核钛白、英洛华天和防务、棕榈股份为代表的公司虽然也都推出了高比例的送转方案,但其2015年的全年业绩却相继出现成倍的下滑,泡沫风险凸显。■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