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业:一样的花 不一样的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12:40  联合证券

  报告作者:吴松凯撰写日期:2009-04-16

  许多传统的银行业分析方法、指标和模型,运用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某些时候甚至给出了误导性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方法、指标和模型进行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梳理,并进行必要的修正,与此同时,会计业绩和各种会计数据,也极大受到各行披露政策偏好的影响,因此,通过差异调整使得横向更具可比性,也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些补充的分析方法、指标和模型:衡量资产质量的存量拨备计提缓冲、增量拨备计提缓冲(此外,我们发现不良的历史回收状况和不良生成的跨周期变动情况,能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衡量利率风险的息差变动按季分解模型、息差变动来源分解模型;衡量资本内生能力的ROL(贷款回报率)、杠杆调整ROE;衡量收入结构和经营效率的单位资产非息收入、单位资产成本率。我们将看到,对于同样的数据,这些方法和指标,在许多时候确实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力。

  我们也尝试使用统一的口径,对各行的业绩进行重构。重构或者说还原的逻辑是,公司的分析应更多基于其相对真实和可比的业绩,而不是管理层希望给我们看到的会计数据。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拨备、薪酬、税收;与此同时,我们也对于无形资产和商誉是否调整的情景进行了区分,结果显示,经还原的“真实”业绩,与会计利润相去甚远,各行间差异也较大。而有意思的是,股价的波动似乎更多是跟随会计利润,而不是调整后相对“真实”的业绩,换言之,截至目前,市场往往更愿意被动接受管理层希望给我们看到的,而不是进行更加独立和客观的分析。

  目前普遍使用的利润驱动因素分解模型,由于没有考虑不同收入来源的成本配比,通常低估了息差影响,而高估成本和拨备影响。换言之,模型一方面低估了过往息差扩大对于银行业绩的正面贡献,另一方面也将低估息差缩小对于未来两年业绩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对模型进行了修,对于规模、息差和非息收入的成本来源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和配比。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