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颜金成:研究员调研也须防忽悠

2012年12月17日 09:26  金融投资报 

  颜金成

  虽是熊市,但最近仍然看到各种机构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看看他们调研公司二级市场的走势,很容易发现,他们大部分人调研的股票多逃不出熊市的悲惨命运。

  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很多小券商在熊市里资金紧张,极少有研究员去实地调研了,媒体深为小券商研究担忧。在笔者看来,调研了也未必有用。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前两年,市场稍微好点的时候,一家私募搞路演,公司老大向客户灌输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很专业,我们跟公司很熟,经常去公司调研。当然,这家私募买的一只重仓股确实辉煌过一段。但随着熊市的深入,这只重仓股跌得惨不忍睹。两年多后,这家私募的老板说,要改变以前那种投资理念。他感慨一年花很多钱、花很多时间去上市公司十几次,也还是不能最终完全了解公司,还是被人忽悠。

  不过,投资大师里是有人喜欢调研的,看看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投资吧。彼得·林奇说,你了解的细节越多,你对公司的分析就越透彻。彼得·林奇非常重视对准备投资的公司的实地调研,他认为,这是获得真实有用信息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彼得·林奇从进入麦哲伦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从事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说,彼得·林奇每年调研数百家企业、随时能与数百行业专家进行沟通。

  投资大师中,不少人也是不调研的。股神巴菲特基本不调研,没有雇一个分析师,只研究公开信息,报表加复利表;曾为日本首富的系山英太郎从不调研,只投资日本行业龙头企业;查理芒格研究创造了投资格栅理论,相信投资是艺术胜过经济,基本不调研。

  国内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之前也坦言说,他不怎么重视对上市公司的调研。“把握大的多投,把握小的少投。”这样看来,似乎调研和不调研的都有成功的。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学院派的基金、券商是非常重视调研的,它们花大价钱雇佣研究人员密切跟踪众多行业,实时了解上市公司动态,但这些机构悲催的投资业绩,真的很难让人相信调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机构调研难以提升其投资成绩,其实也不意外。现在研究员风尘仆仆坐飞机到千里之外的上市公司调研,最终和上市公司高层交流的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加之研究员流动性大,研究员素质参差不齐,客观上就很难深入了解上市公司。

  在有限的调研信息中,年轻的研究员是很容易被做产业起家的企业家忽悠。此外,很多研究员去调研公司之前,选择调研公司时,就是经过自身筛选的,主观上对这家上市公司有偏爱。这种自我求证式、自己已经在心中有了答案的调研,最终往往只是强化研究员对公司的看好罢了。

  笔者看来,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更了解公司,从而提升投资的成功率。按照王亚伟的说法,不了解的公司少投。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调研,对公司了解不那么深入,但是长期而言,你看对70次,看错30次,每次盈亏一样的话,也是可以赚钱的。巴菲特不调研,或许是它已经不需要调研。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消费品,他喝一瓶可乐,买一份华盛顿邮报,已经能够深入了解公司。

  巴菲特不调研,或许比很多研究员花几天去调研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效果要好。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中央经济会议要求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 体育CBA-马布里43分北京胜广厦 广东胜八一
  • 娱乐霍启刚连发微博斥假新闻:对晶晶不公平
  • 财经人大官员称分配改革应控制政府收入富民
  • 科技快递企业泄露用户信息最高罚3万
  • 博客大雪后雾霭笼罩北京城 赵子琪辣妈写真
  • 读书中国少将论海权:钓鱼岛争端将导致战争
  • 教育丈母娘的看人眼光或是素质教育的眼光?
  • 育儿富商借试管生8胞胎:5子超生或罚千万
  • 于晓华:新四化和中国改革的顺序
  • 刘泳华:城镇化是高房价的元凶吗
  • 孙立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意
  • 祝捷:小米的创新你学不会
  • 西向东:美国控枪难的经济原因
  • 郑风田:未来中国农村会是什么样子
  • 聂庆平:美国经济将陷入衰落的十年
  • 罗善强:一轮牛市就像一场摇滚演唱会
  • 如松:中国股市中没有一个大师
  • 蒋锡培:成就名企的四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