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研报或淡出公共媒体领域 投顾望充当沟通桥梁

  ⊙记者 孙霖 ○编辑 朱绍勇

  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新规,拟禁止未经授权的公共媒体转载或引用券商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这意味着券商研报很有可能在公共媒体领域消失。专业人士认为,券商研报之所以频频引发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研报的服务对象发生“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架起券商研究机构与不同投资者之间的“适用性桥梁”,而投资顾问服务则有望成为充当“桥梁”的重要作用。

  研报争议缘于服务对象“错位”

  专业人士指出,研究报告是券商为客户特别是机构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之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适用性,并不具有公共属性。但是,一些中小券商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授权公共媒体发布其研究报告,造成媒体上研究报告泛滥的局面,此次相关部门酝酿新规,拟禁止未经授权的公共媒体转载或引用券商研究报告,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投资者因误读研究报告而遭受投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

  自去年以来,券商研报频频陷入争议,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券商研报遭到个人投资者质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券商研报很难对其各个方面、各个因素、各个环节做出全面准确的预测和判断,理论上不可能,实际上也做不到。“研报结论是分析师基于已掌握的公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而得出的投资建议,由于会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现实的投资收益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该所长指出,诸如媒体转载时间滞后、信息渠道不对称、对上市公司非公告信息有不同理解等因素,也都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对研报的误读。

  投资顾问有望充当“中转桥梁”

  上述券商研究所所长认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研究服务的不同需求,是导致券商研报身陷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研究所原本是将机构投资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更注重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和逻辑关系的准确性。而个人投资者则更在意研报的结论,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异。由于机构投资者具备信息再加工能力,能够在研报信息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因此,机构投资者投资的成功率就能够大大增加。

  鉴于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差异,对如何更好地为个人投资者服务,专业人士认为,投资顾问服务有望充当起“重视逻辑”的研究所与“重视结果”的个人投资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某券商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研报虽然并不完全适合所有普通个人投资者使用,但券商可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他指出,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同时发布了《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和《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这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不同需求而推出的监管法规和措施。“投资顾问产品以研报为依托,并将研报结论转化成适合个人投资者阅读使用的内容,通俗易懂,时效性强,也更便于投资者应用。”这位高管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