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金公司研究所被指逐年没落 人心涣散离职频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 11:11  机构投资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叶晨

  “进行IPO是公司的中长期目标”近日,中金董事长李剑阁对外界公开表态。

  2012年3月5日,《机构投资》从外围获悉,“中金投行部刚裁了30人”。中金裁员的消息在年初已满天飞。

  曾经是傲视群雄的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多年的王牌,宏观和策略以及海外研究的口碑家喻户晓;中金有着最优质的资源,对研究员的挑选精益求精。

  一个神秘、高高在上,令多少研究员心生向往又高不可及的公司。然而,随着“跳槽门”事件频出、最佳分析师评选的节节败退,昔日的“贵族”被拉下了神龛。

  人心涣散,离职频发

  投资银行和交易销售,并称中金的两大核心业务。

  显而易见的是,中金的研究实力已大不如前。

  2011年的新财富榜单,中金研究团队显得有些寂寞,仅有7个研究性奖项。除了固定收益、海外市场、电子夺得第一之位,银行居于第三,其余奖项尚未进入前三甲。中金已被斩获12项冠军奖的中信证券研究所远远甩在脑后。

  昔日中金的雄风已不复返。在2008年,中金研究团队的鼎盛时期,中金几乎通吃了研究类的所有奖项:不仅夺得宏观经济、策略研究、银行、非银行金融、传播与文化、最佳影响力研究机构的五个桂冠;以及固定收益、房地产、交运、基础化工、通信榜眼之位,除此以外在钢铁、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也获得第三或第四名。

  然而随着研究骨干的纷纷离去,中金的研究实力随之走向了下坡路。

  “中金当时的元老,现在至少走了一大半。”某券商分析师告诉《机构投资》记者。

  2010年5月,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闪电离开中金,转投瑞穗证券,引爆了中金研究团队分崩的导火索。随后,沈建光的老搭档,“宏观大佬”哈继铭、邢自强决然离开。当年的新财富宏观桂冠被安信证券的高善文(微博)团队夺食。

  被抽血的不仅仅是宏观团队,至2011年初,策略团队集体抽空,高挺、梁耀文、王汉峰、侯振海、郦彬集体跳槽至各对手券商。

  而在其他研究领域,继化工行业分析师时雪松离职之后,2011年,又一批新财富上榜研究员纷纷离职,他们分别是2010年新财富家电第三黄文倩,食品和饮料第四孙轶佳,传播与文化第一钟文明。

  “中金研究团队的整体做得比较好,在各个行业都比较优质,然而这些金牌研究员的离去,无疑给中金研究所造成了重创。”

  与头年离开的分析师不同,2011年离开的分析师多是将买方机构作为下家。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从业人员信息公布,黄文倩、孙轶佳均转投老牌华夏基金(微博);而钟文明加入汇添富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投研部,从卖方研究转入买方做研究。

  “中金的内部摩擦一直比较激烈,与大摩分家以后,未来前景更加不明朗,加之中金的哈继铭和高挺是中金的核心,他们走了,人心更不稳了。”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除此之外,由于去年业绩做得不好,中金的人员薪酬也降低,他们跟基金公司相比,在薪酬上真的不占优势。”

  2011年中金的财务年报显示,中金当年的业务及管理费下滑34.31%。下滑率在同行中排倒数。

  对手崛起

  80人,这一庞大的数字让中金成为券商研究所人数之最。

  16年前中外战略合资成立的中金,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了研究所走国际化路线,如今中金的研究所遍及中国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设有团队。官方网站显示,中金正准备组建新加坡、伦敦、纽约研究团队。

  伴随迅速扩张的不仅仅是人数,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中方和大摩的内部摩擦导致管理的混乱是逃离不掉的老问题。

  中金研究所也不得不放慢了扩张速度。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金研究所只对外招来2个人,分别是光大证券的何伟和安信证券的王禹媚。而头年,中金只从外来“挖角”三人,他们分别是瑞银证券的李一硕、高华证券的常宇亮、东方证券的陈舒薇。

  而同一时间,“宿敌”瑞银、高盛却展开招人攻势。

  高调挖角高挺只是瑞银的第一步。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开信息显示,瑞银证券2011从老牌研究所挖来17人,主要来自中信、申银万国(微博)、中银国际等老牌研究所,以及汇添富基金、银华基金(微博)等买方研究机构。其中也不乏个别明星分析师,如2010年新财富批发和零售贸易第二名彭子姮,申银万国煤炭行业高级分析师牟其峥。

  蓄势待发的瑞银证券,曾高调定位“国际视野,本土观点”,目标是中国大陆的A股市场和香港的中资股市场,号称要“力争在明年中打造一支近百人的研究团队”。无论是定位、目标、和风格都跟当下的中金相吻合,其意图不言自喻。

  而继哈继铭、原策略分析师王汉峰“转会”高盛,据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底,中金的煤炭、机械、保险高级分析师均转投至高盛。同年高盛还从合资及中资研究所挖来十余人。

  除了这些中金的对手,本土实力雄厚的研究所也从未停止过扩张的脚步。

  国信证券研究所一个研究人员也曾告诉《机构投资》记者,为了加大对信托、保险、以及自身资产管理提供研究支持,国信研究所从未停止过扩张的步伐。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信一共挖18人。占总人数的24%。而国信在2011年也挖来6个人,扩张阵势明显。

  中金的出路

  “中金不缺的是人才,尽管中金的研究能力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金研究所的整体质量还是很高。”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对记者感叹道。

  “中金研究团队的门槛很高,除非特别优秀,其他家券商的分析师不容易跳进来,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研究团队没有新鲜血液,从长远发展看来可能是一个弊端。”该分析师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分析师资料,《机构投资》记者粗略计算,中金的80人研究团队,一直在中金任职的有64人,占了80%,而同样老牌研究所国信和中信研究所,“纯系”的只有41和52人,分别占有56%和72%,比例明显低于中金。

  而从外界挖过来的,大多资历优质,如2010年,东方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赵晓光加盟,在2010、2011年为中金摘得了新财富电子行业冠军。

  不过,从2012年新进的研究员资料,为了补充研究领域的短板,“贵族”中金开始放低了姿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新加入的两名年轻的分析师:传媒行业分析师王禹媚和家电行业分析师何伟。

  王禹媚分别于2009年毕业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2010年进入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进行传媒行业研究,研究资历尚浅,仅有一年多。

  何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博), 2009年加入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资历也只有三年多。

  自从钟文明走以后,中金的传媒研究团队一直无人填补,而家电行业研究一直是中金的短板,在“新财富”从未获过奖,他们的到来,能否给中金研究团队带来新面貌,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