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研报或从公众媒体消失 股民称其有参考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3日 14:41  现代快报

  爱看券商研究报告的普通散户以后可能要“忍痛割爱”了:近日有消息传出,中国证券业协会将在4月份出新规,禁止未经授权的公共媒体转载或引用券商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这意味着,普通散户将很难通过媒体等渠道看到券商的研报,这让一些散户愤愤不平:虽然不少研报挺雷人,但真看不到,怎么选股呢?

  □快报记者 刘芳

  ■中证协下月可能出新规,斩断利益输送行为

  ■小散存争议:雷归雷,选股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出台背景

  雷人研报频出 行业协会欲整顿

  “到2015年东阿阿胶块每公斤零售价格非常可能达到5000元”、“攀钢钒钛目标价位可达188元”(此时攀钢钒钛的市价为12元左右)、“冠昊生物——专业补脑残 国产植入医械并蒂莲”、“青岛啤酒(微博)未来存在7倍增长空间,市值能从500亿提升至3700亿”……

  2011年,一个接一个雷死人不偿命的券商研究报告不仅让一向以“专业”著称的券商颜面净扫,也让社会公众对券商研究所的研究能力产生了质疑。

  一系列的信任危机让行业协会坐不住了。2012年春节前夕,一纸征求意见函下发到各大券商,同时发布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 (征求意见稿)》详细披露了券商研报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券商研报中使用信息的来源和使用都作了明确规定。

  而近日,又有消息称中国证券业协会已两度征求意见的《证券公司发布研究报告指引》及《分析师职业行为规范》可能在今年4月发布,新规将禁止未经授权的公共媒体转载或引用券商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不出意外的话,券商研究报告很快就将从公众媒体上“消失”。

  记者昨日致电中国证券业协会求证此消息,但其办公室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股民争议

  选股不容易 研报有参考价值

  “不让刊登了就不刊登了呗,反正作用也不大。”听到上述消息后,南京股民李先生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研究报告的水平不敢恭维,而且背后可能还暗藏某种利益勾结,散户看了还上当。”股民李先生表示,自己炒股一般都是查看上市公司公告、业绩报表,结合技术分析买进卖出,券商研究报告一般不看。“有些研究报告就是把公司的公告抄抄,再做稍微的分析,这种分析水平资深老股民都具备,所以没什么可借鉴意义。”让李先生对券商研究报告不“感冒”的另一原因是,真正有价值的研报根本就不会流通到散户。“他们真正有价值的研报都在基金那,只有无意义的研究报告才会流通出来,而且很可能是想让普通散户来抬轿。”

  不过,也有投资者对券商研报难以割舍。“不能说券商研究报告具有指导价值,但至少具有参考价值。”南京职业股民郭先生称,自己全职炒股,所以操作起来格外谨慎。“在建股票池时,券商研报对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郭先生称,整个A股2000多只股票,自己去挑股票并不容易,所以他会经常浏览汇博万金、万得资讯等网站的券商研报,挑选那些评级有所调高的个股进行观察。郭先生称,有些研究报告会涉及到个股的爆发性机会,比如业绩等,如果能有其他途径进行佐证,这样的研报价值就极大。从这个出发点,可能推出的新规定对小散户影响还是挺大的。

  券商表态

  做好研究 不靠旁门左道

  “这对券商研究机构重新树立形象,无疑是好事。”某接受采访的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介绍,券商研究机构的报告本来是面向特定的投资者的,但经公共媒体传播开后,让整个社会对券商研究报告有了一定的误读。“我们的研究报告是面向特定投资者的,”这名负责人称,主动索要研究报告的投资者一般都是相信研究员的分析的,但扩散成公开信息后,那些再接触到研报的投资者对研究员所写研报的市场环境、条件、假设等信息消化不充分,错误理解研报信息还可能带来亏损。“新规出台后,券商研究机构向机构推荐研报这一途径依然不变,而那些需要的投资者会主动向我们索要,这让研报的针对性更强。”

  不过,新规出台后,券商研究机构如何处理同基金等机构的关系也成了业界关心的重点。“券商研究机构本来就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应该为了迎合某种利益方而有所改变。”这名负责人称,行业协会出台新规也可能有肃清部分不正之风的初衷,“如果哪个研究机构为了帮助资金炒作,向外散发研究报告,被监管部门逮着了应该不会轻饶。”负责人称,新规的出台也能让券商研究机构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认真做好自己的研究,以真正有价值的研报赢得生存空间,而不是靠旁门左道。

  延伸阅读

  揭秘券商研报利益链

  伙同大资金“合理”炒作

  对华而不实的研究报告,投资者顶多一笑了之,最被他们诟病的则是可能涉及利益勾结的研报,而后者已经成了投资界(微博)半公开的秘密。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可能要数中国宝安的“石墨烯”研报了。2010年11月,某大牌券商分析师发布了研报,称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此后,该券商又发布多篇“吹风”报告,甚至强烈推荐中国宝安,认为其合理价格为30.4元。券商研报一番轮番轰炸后,以中国宝安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成为市场的焦点,中国宝安股价从2011年1月中旬的13.3元股飙涨至2月下旬的25.45元的高点。就在炒作进入白热化之时,一盆冷水从天而降。2011年3月1日,中国宝安公开澄清“目前没有石墨矿”,无数散户被套在“高高的山岗上”。让外界质疑是,从各大券商多份研究报告来看,中国宝安拥有1亿吨石墨矿似乎是事实,但为何中国宝安要出面澄清?为何要等中国宝安股价暴涨,机构于高位撤退之后,上市公司才出来澄清?市场因此怀疑,所谓的石墨烯概念其实是券商和某些资金合谋炒作的结果。

  一名行业分析师也透露,券商研究报告同大资金“合理”炒作几乎是业内半公开的事情。“不少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呐喊助威。”而券商分析师为何要帮助机构鼓吹?上述分析师透露,这与目前券商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有很大关系。“基金等机构手握大量现金,券商需要拉这些机构的交易席位,以赚取佣金,这就让二者有了合作的前提。”

  除此之外,券商研究员为了能跟上市公司保持良好关系,也经常是报喜不报忧,所以国内的券商研报充斥着“推荐”等评级,鲜有下调评级的研究报告。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市公司要融资或者股东有减持冲动时,也会找券商写正面的研究报告,帮助稳定股价。如此一来,丧失独立性的券商同买方机构及上市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让不少“天真”的散户成了 冤大头。

  另外,由于券商研究员竞争激烈,不少人为让自己的研报被买方机构赏识,往往会用夸张、出位的标题吸引眼球,这也造就了不少雷人的研报。快报记者 刘芳

  啥叫股价回归理性?

  就是跌得只剩一条裤衩了

  券商研报往往艰涩难懂,但不久前,基金经理王咏辉在自己微博上贴出的一份“研究报告的含义与使命”对照表,着实把股民、网友乃至一些财经界的名人大腕雷得“外焦里嫩”。

  静待/有待/尚待,意即“我觉得没戏,但不好意思说”

  略超预期,意即“误差30%~100%之内”

  且待,意即“我觉得没戏,但又怕它突然有戏了”

  可期,意即“我觉得有戏,但又怕它突然没戏了”

  基本符合预期,意即“误差30%以内”

  大幅超预期,意即“饶了我吧,别回去找我当时的预期了”

  拐点,意即“不景气的时候我会一直说一直说”

  短看××,长看××,意即“我觉得总有一个是靠谱的吧(但其实这也不一定)”

  广阔/可观,意即“听说很大很大,但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大”

  我们认为,意即“瞎猜的,要是错了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值得关注,意即“该买或者该卖,但我也不知道是该买或者该卖”

  有待确认,意即“我很迷茫”

  上升/下降趋势确认,意即“我翻多/翻空翻晚了……”

  下跌即是买入良机,意即“自从我推完这只股票,它就一直在跌……”

  股价回归理性,意即“跌得只剩一条裤衩了”

  估值优势凸显,意即“裤衩没了”据《河南商报》

  盘点雷人研报

  1.攀钢钒钛目标价188元:

  2011年7月,银河证券研究部发表题为《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研究报告,给攀钢钒钛开出了188元/股的目标价。而当时,攀钢钒钛股价不过12元左右。188元的估值,意味着攀钢钒钛将在目前股价基础上上涨15倍。在上述研报刺激之下,攀钢钒钛股价当天下午巨量涨停。收盘后,银河证券发布一份致歉声明,称该报告中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导致结果相差巨大。

  2.东阿阿胶为增销量改说明书:

  2011年6月,申银万国(微博)分析师撰写的一篇关于东阿阿胶的研报称:“复方阿胶浆目前是一天服用3次,1次1支,公司计划将说明书改为1次2支,增加复方阿胶浆的使用量。”研报还指出,“到2015年东阿阿胶块每公斤零售价格非常可能达到5000元。”东阿阿胶后出面辟谣,称研报内容不实。

  3.冠昊生物专业补脑残:

  2011年6月,渤海证券分析师在冠昊生物新股定价报告中,将标题取为《专业补脑残,国产植入医械并蒂莲》引起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券商研报“标题炒作成风,实质内容不敢恭维”。

  4.用易经预测股市:

  2011年初,申银万国某首席分析师在其微博上透露用易经预测的当年A股走势,并以干支解读辛卯年市场热点,引来市场嘘声一片。无独有偶,招商证券(微博)也有分析师曾用易经测市。有网友称,用这么玄乎的理论预测股市,实在太不靠谱了。

  5.研报标题频现诗词:

  “《招商银行(微博):要知春时节,花蝶解语前》”、“《宁波银行:杏红桃芳菲,江南春(微博)灿烂》”、“《农业银行:春暖燕来报,老树发新枝》”、“《南京银行: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兴业证券(微博)首席策略研究员在写银行股研报时,总是用诗句做标题、将研报烘托得诗情画意。有业内人士猜测,这可能纯粹属于作者的个人爱好,也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快报记者 刘芳 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