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一年赚114亿成国内之最 去年却“关”7家营业部

中信一年赚114亿成国内之最 去年却“关”7家营业部
2018年04月09日 22:24 新浪证券综合

  国内最赚钱的证券公司:一年净赚114个亿,去年却“关”了7家营业部

  资管老六

  各位好,在这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老六再和大家说说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券商。

  前面我们说了几家信托,说了几家私募,也是时候盘一盘券商了。

  突然想说券商其实与老六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消息有关,大意是:

  BATJ这几家公司已经打算回国了,要用发行CDR的模式来大A股“上市”,已经指定了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等几家券商来承接这些工作。

  请注意老六加粗这一行的两个关键词:指定,中信证券。

  好吧其实老六的户没开在中信,华泰联合也不做经纪业务,别怀疑这有夹带私货啥的,老六的意思是:

  证券公司风风雨雨30年过来了,强者恒强的局面又一次历史般地形成了。

  要么说这是大时代呢,刺激得很。老六今天就和各位说道说道,中信证券的前生今世,也是相当有意思。

这位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大哥了。这位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大哥了。

  何以见得?全国131家证券公司中,唯一一个净利过100亿的,就是它啊,中信证券,2017年全年净利润114亿元。

  (当然了,比它的哥哥中信银行那是差得远,后者去年净利425亿元,券商现在还没法和银行叫板。)

  我们说回中信证券,为什么提到实力最强会先说它呢?看看这最新的数据:

  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33亿元,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14亿元;

  股权业务承销规模,行业第一;

  债券业务承销规模,同业第一;

  境内并购重组交易规模,行业第一;

  代理股票基金交易总量,行业第二;

  资产管理规模,主动管理规模,均行业第一;

  融资融券余额,排名行业第一;

  实现利率产品销售总规模保持同业第一;

  场外期权业务规模增长较快,同业排名领先。

  不用数了,除了经纪业务的股基交易量输给了华泰证券(而这也是个相当精彩的故事!),

  场外期权业务可能输给了中金中投也可能是不好统计,

  其它都是第一。

  这么牛的机构,其实单看这姓,就知道它的基因不一般,中信嘛,正-部-级-央-企——中信集团在证券行业布设的一步棋。

  中信证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2000年的时候注册地迁到深圳),算起来并不是国内最早一批草莽时代过来的券商。

  也可能因为没有过去那些历史包袱,中信证券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崛起路线。

  一手把中信带到巅峰的前董事长王东明曾就掷出豪言:中信证券要做“中国版的高盛”!

  为此,他还找来老外写高盛的那本《高盛帝国》要求翻译成中文,并推荐中信证券的员工阅读。

  以至于今天同行开玩笑时,会把中信证券喊做是“麦子店高盛”。

那么说中信证券的崛起路线是怎样的呢,老六的概括就是:那么说中信证券的崛起路线是怎样的呢,老六的概括就是:

  我要大大大——我要买买买——我要强强强。

  先是“我要大大大”。

  1999年,中信证券通过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成功将自己的注册资本跃升至20.82亿元,1995年刚成立那会儿还只有3亿元。

  资本金多意味着啥,不意味啥,有钱呗——有钱啥不好办啊;

  再是“我要买买买”。

  2003-2007年,先后买券商,买基金,买期货:

  在国内券商普遍最差钱的时候,不断出手,吃掉总部位于山东、浙江的万通证券、金通证券;

  (时至今日,中信证券在浙江和山东两地拥有的营业部数量都还是全公司最多的,分别是68家和59家,远超其注册地所在省份广东的26家,金融中心上海也不过23家。)

  2005年的时候,又联合建银投资把曾经的大哥华夏证券改成中信建投证券;

  (从那时候起,也是几经曲折,一直掰扯到今天,中信证券仍持有中信建投证券5.89%的股份。)

  这期间一度想吃掉危机中的广发证券,结果在最后关头被广发员工投票给阻止住了,

  后来还吃掉了华夏基金,吃掉了金牛期货……

  (对这段时间券商艰难处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有一篇单讲券商的“至暗时刻”。)

  接下来就是我要强强强。

  2012年,中信证券又收购了总部位于香港的法国里昂证券,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

  正是基于“中国高盛”的愿景,中信证券的转型之路在国内算是早的了,也是极为大胆的。

  中信证券的董事长张佑君在为股东的致辞中这样说:

  “IPO从严审核对投行业务的内部控制及项目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经纪业务逐步向财富管理转型;

  资产管理新规将促使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主动型管理;

  资本中介业务正在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更加注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能力;

  固定收益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

  比如,他们2017年的年报显示,传统的经纪、投行等五大券商业务收入已经收缩至77%,以FICC等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其他业务”占比已经上升到23%。

  所谓FICC,简单说就是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的统称,属于现代投行资本中介业务的范畴。

  在高盛等国际投行,FICC其实是主流业务:

  以高盛为例,在“机构客户服务” Institutional ClientServices)业务条线内下设“权益” Equities)和“FICC”两个部门,整个机构客户服务部门为高盛贡献了最多利润。

看得出来,中信证券这个“以高盛为师”的初心直到今天还在保持。看得出来,中信证券这个“以高盛为师”的初心直到今天还在保持。

  再比如,主动收缩经纪业务规模,以精制胜。

  这点在其分支机构的调整上有一些体现:

  2016年,中信证券在全国共拥有284家证券营业部;2017年,这个数字却变成了278家。

中信证券营业部数量和分布情况(2016版本)中信证券营业部数量和分布情况(2016版本)
中信证券营业部数量和分布情况(2017版本)中信证券营业部数量和分布情况(2017版本)

  这里面,中信证券(山东)在撤销原来3家营业部的基础上,又新设了4家,总体上新增1家。

  那么说,剩下的7家营业部去哪儿了?

  没去哪儿,黑龙江、宁夏、海南等7地的7家营业部只是改头换面,变成了分公司

  这就说得通了:

  相比于传统的营业部,分公司的职权和业务范围显然更大更灵活,更方便在区域市场深耕细作,更好更全面地服务客户。而这也正是他们的转型措施之一。

  根据中信证券的年报,其目前正在做的就是“逐步搭建最大、最全、最专业的金融产品超市”,向财富管理转型。

  还比如,中信证券的强还体现在,作为一家券商,他们的自营业务真的做得很好。

  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自营业务已经替代传统的经纪业务,变身中信证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7年,其自营收入超过133亿元,占比30.8%,而经纪业务收入则只有80亿元。

  年报显示,中信证券权益法确认的收益是6亿元,处置股权投资7.6亿元,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为111亿元。

  要问这是为什么?他们自己的解释是:

  “……基于宏观研判,以量化交易为核心,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克服市场的不利影响。“

  ——门门都优秀,干啥都冲最前头,而且还有投资的硬实力。

  也难怪经济学家管清友最近在谈及金融行业新生态时,突然意味深长地感慨了一句:

  “金融头部化时代已来。”

  当然了,中信也不是没出过事,2015年股-灾那会儿,也是捅过天大的篓子。

  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中信证券违规为外资机构司度提供两融服务,后者在2015年股灾期间做空中国股市获取巨额收益。

  为此中信证券领罚3亿元;当时的一众领导班子也受了牵连;公司也在2016年的券商评级中大幅下滑,从上一年的AA级掉到了BBB级:也的确是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不过,金融行业有句话很经典:大而不倒

  时隔一年,2016年9月份,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赴中信证券调研,说了三句话:

  一是要把去年的曲折、失误转化为财富;二是要勇于担当,成为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三是要做行业的领头羊,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主席说“要做行业的领头羊”,这就算是官方版的“不计前嫌”+“勉励前行”了吧。

  2017年8月,证监会公布了2017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中信证券重新回到双A(A类A级)。

  或许,是时候再去读一遍《高盛帝国》了。

  看《高盛帝国》之前,可能还要去看看《大而不倒》。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