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与梁振英一场会面:光大豪买新鸿基 机构称不贵

2015年02月08日 22:58  理财周报  收藏本文     

  唐双宁与梁振英一场会面:光大豪买新鸿基布局国际化,机构称1.8倍PB不贵

  1月26日,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香港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此举被视为光大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信号。

  理财周报记者 谭楚丹 田小蕾/深圳 北京报道

  2015年2月2日,光大证券迈出了海外扩张的重要一步。

  当天晚上,光大证券宣布旗下子公司光证金控收购香港新鸿基公司旗下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70%股份。

  这一步,在众多机构投资者看来,意义不只一面。强力互补、布局海外业务无疑是意义之一。但背后的意义还有,国际化战略的启动,确立了光大证券已经走出了低谷这一趋势。

  如果说2014年10月,光大证券设立子公司“光大幸福国际租赁”,让市场看到了恢复后的光大证券在国内扩张的步伐,那么,“此次收购新鸿基金融70%的股权进一步确立了光大证券走出低谷这一趋势,是重要变化。”一位长期跟踪光大证券的非银金融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此次收购也是光大集团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个不被外界所熟悉的背景是,就在光大证券完成此次收购的前6天,即1月26日,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香港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这是光大系稳步拓展在港业务,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信号。

  光大集团自去年顺利完成改革重组后,改变了“一个集团两个总部”模式导致内部缺乏协同的窘境,理顺了股权关系,形成了一个牌照完整、股权结构清晰、具有协同效应的金融控股集团。据熟悉光大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唐双宁正在着力推动“光大系”的走出去战略,谋划集团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路径。

  机构称1.86倍PB不高

  1月31日,光大证券停牌提示全资子公司筹划重要收购事项。

  2月3日,光大证券公布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布70%股份的公告。

  公告显示2月1日,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证金控”)及新鸿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签订了一项买卖协议,光证金控以40.95亿港元购买新鸿基持有的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集团”)70%股份。收购的资金来源将以光证金控为主导,融资方式包括光证金控自有资金以及债务融资和其他的外部融资为主。

  收购完成后,新鸿基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将成为光证金控的一家控股子公司。

  据了解,新鸿基金融集团为新鸿基全资子公司,其控股经营新鸿基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业务范围包括经纪业务(主要含股票及期货)、财富管理、保证金融资、资产管理、资本市场销售、资料研究及杠杆式外汇交易等业务。

  截至2014年11月30日,新鸿基金融总资产75.47亿,营收10.08亿、净利润1.72亿。

  内地券商收购香港证券公司,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09年,海通证券以18.22亿港元收购上市公司大福证券成为首例。2014年,西南证券旗下西证国际以3.47亿港元收购上市券商敦沛金融。

  相较往年案例,此次收购价格是否刷新纪录?新鸿基金融70%股权对应2014年11月底PB为1.86倍。2014年11月底新鸿基金融净资产31.44亿港元,净利润1.72亿港元。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关注收购事件的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收购价格比较合理。“PB不到2倍,中信和海通在香港上市PB也是在2倍左右,香港本地券商PB也在这个水平。”

  港资券商辉立证券分析师告诉理财周报(http://www.lczb.net)记者,“价格并不是特别高。新鸿基是香港本土券商中最大的一家券商,综合新鸿基金融的渠道、品牌影响力、人才储备、技术平台,以及一定溢价去考量,个人觉得接近41亿元的收购价格还是值得。”

  香港艾迪企业上市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夏雄表示,价值增高,源于内地券商需求在增大。“主要是因为内地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开放进程速度加快的大背景。”

  其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沪港通开通后,深港通也在议程中,在这样的憧憬下,越来越多内地券商来香港物色持有1号牌照(证券交易资格)的香港公司。因为不仅仅是内地投资者想买卖香港股票,香港券商和投资者也想投资内地A股市场。所以1号牌照非常火热。”

  “另一方面,9号牌照(资产管理资格)也是热门选择。如今,国内资本透过香港走出去,国外资本透过香港投资内地,这使得香港成为亚太区域的资产管理中心,这个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夏雄表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内地券商的需求多了,拥有相关资质的香港机构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而在香港400多家券商当中,光证金控为何选择新鸿基合作?

  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与光大证券是理想的交易对手。“首先,双方在财富管理、经纪业务以及投行业务等方面与光证国际有很强的互补性;第二,新鸿基在财务管理、经纪业务规模及盈利能力在香港本土券商首屈一指,是通过非有机增长方式实现快速发展的很好选择;第三,新鸿基在香港经营历史悠久,内部管理和业务模式成熟,人才齐备,容易产生强大的协同效用,实现‘1+1〉2’的目标。”

  此外,根据协议,光大证券金融已向新鸿基承诺,其将竭尽所能促使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上市,或一间实体注册成立,目的为促使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任何重大资产或其任何母公司担保企业于买卖协议日期后起计三年内上市。

  新鸿基可行使其兑换权,要求光大证券金融将其于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之部分或全部股份兑换为一间公司(其注册成立目的为于联交所寻求上市)的新股份。

  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解释,“原大股东继续持有部分股权减少了收购风险,对平稳交割过渡具有积极意义。至于给予卖方put option是价格条款的一部分,也是股权并购的常见情形,新鸿基公司最后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取决于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水平,与上市与否无关,更与收购是否成功无关。”

  唐双宁与梁振英收购前6天会谈

  而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收购,光大证券有其考虑。“国际化是光大证券经营发展的重要战略,”光大证券负责人谈道,“2014年,公司引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量身制定了新五年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国际化,实现境内外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即以香港为平台,多点布局海外,全方位服务客户跨境服务需求。”

  其实,国际化不仅是光大证券的重要战略,也是其控股母公司光大集团的发展目标。

  光大集团自去年完成改革重组后,就在光大证券完成此次收购的前6天,即1月26日,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香港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此举被视为光大系稳步拓展在港业务、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信号。

  据知情人士透露,唐双宁正在着力推动光大系的“走出去”发展战略,谋划集团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路径。

  之所以以香港作为中资券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首站,光大证券负责人向记者分析有几大核心优势:文化同源、制度相近、金融市场发达,是具有深刻中国背景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实体经济和产业资本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高净值客户、专业机构投资者以及企业客户同样有强烈的走出去愿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管制较少,便于中资投资银行开展跨境投融资和财富管理业务。”

  据了解,光大证券于2010年在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整合光大集团香港地区原有的证券类资产成立了中国光大证券国际有限公司进行实际运作。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光大证券香港子公司总资产、管理客户资产和盈利能力在香港中资券商中列第二梯队前列。

  但上述光大证券负责人表示,“但囿于客观条件,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规模不大、资本实力不强、业务宽度不广、盈利能力不高等,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担光大证券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重任。因此,寻求机会通过非有机增长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公司必然选择。”

  有收购香港券商经验的内地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内地券商在香港拓展业务时,从成立到申请拿牌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要有客户基础、相关的从业人员,做到一定规模才能扩张。如果这个时候有合适的并购对象出现,它拥有全牌照,那么肯定是先并购了,再把自己原有的业务整合,这样速度就会加快很多。”

  据了解,光证金控为光大证券的子公司,主要负责境外金融业务。而光证金控在2011年收购光大证券第二大股东的全资子公司光证国际,而光证国际尽管参与一、二级市场,但是更多偏向于二级市场,以经纪、企业融资业务为核心发展业务,积极拓展资产管理业务。

  光证国际旗下还有中国光大融资有限公司、中国光大外汇、期货(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光大资料研究有限公司、中国光大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相当时间内保持独立运营

  任何一则收购,最核心的内容,不是壳而是已经成熟的业务模式和核心人才;最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于整合效果。如何稳住团队、留住核心人才,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是光大证券完成收购后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上述光大证券负责人透露,由双方公司颇具规模,整合需要一定时间,为了能顺利完成股权交割和资产交接,以及业务的稳定,会在相当时间内保持独立运营。

  根据协议,光大证券金融将于交易完成后3年内,把新鸿基金融的股份上市,上市前光大证券金融及新鸿基金融将会继续独立营运,各自的管理层及品牌维持不变。不过,新鸿基金融的董事会往后将由4名光大证券金融及2名新鸿基金融董事共同组成。

  “目前双方已成立了过渡时期委员会,来解决交割和磨合中的问题,”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对新鸿基金融现有员工和薪酬体系将保持不变。”

  而在当年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之时,中信证券也承诺,并不打算将中信国际和里昂整合为一个单一平台,中信证券既将在一段时间内保留里昂证券独立性、管理层连续和稳定,又会提供全面的业务支持和客户共享。

  进击的中资券商

  从香港券商生态环境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券商,香港本土券商、中资券商、外资券商。

  一名香港券业观察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概括而言,机构投资者多数找外资券商做业务;中资企业、内地背景的投资者以及本地散户会找中资券商。”

  据其描述,香港本土券商规模小而多,基本做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和融资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较少。

  由于香港开设证券公司的门槛并不高,因此大大小小的证券交易参与者接近500家。并且投资者可以同时在多家券商或银行开立账户进行交易,市场竞争格外激烈。

  中资券商对香港的影响,在2011年期间已愈来愈明显。随着中资券商的增多,竞争加剧,中资券商与香港本土券商打起“佣金战”,原本0.25%最低佣金局面被打破。“佣金战”让不少本土小券商付出惨重代价。

  在香港设立券商,租金和人力成本远高于内地,此外还有对经纪人分成。一家本土券商往往要靠量取胜。

  “在沪港通开通之前,香港本土券商普遍不愿意参与沪港通业务,因为一旦参与,就要安装相应的系统,系统需要20万,并且还要有相关的系统维护费用,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有些本土小券商会集合自己的客户,然后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找到中资券商,投资到沪港通去。”上述香港券业观察人士表示。

  “港交所每增加一块新业务,都会遇到本土小券商的抗议,因为每逢安装一个软件,成本压力很大。”

  许夏雄大致向理财周报记者描述,“在证券交易牌照方面,做得规模较大的是以银行为主,例如恒生银行、汇丰银行等等;银行以外的机构如新鸿基,则相对处在二线。在投资银行牌照方面,外资券商为主,中国银行投资银行部也非常优秀、建行在发力,中信银行则以H股为主要方向。”

  自2014年起,内地券商开始寻找香港证券机构洽谈并购,中资券商的强势进军是否对香港本土券商带来压力。许夏雄表示,竞争和冲击肯定是有,但这是会带来正面的作用。

  “以光大收购新鸿基为例,双方在并购前都有一定客户资源。收购后,光大证券的内地优质客户会找新鸿基,使整合度高了很多。如果仅仅是靠香港本土券商去内地寻找优质客户,市场拓展能力和规模有限。所以中资券商过来收购,对香港市场有促进作用,两地整合度高了,包括证券的流通、投资业务等。”

  “虽然有竞争,但这是个良性竞争,它带动了香港证券业的重整,证券业的从业机会也增加了。”其表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股市银行沪港通A股市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哈佛模联列台湾为国家 中方代表被驱逐
  • 体育NBA三巨82分骑士胜湖人 哈登45分火箭负
  • 娱乐孙俪邓超庆结婚纪念 烛光晚餐晒戒秀恩爱
  • 财经国内油价今日将迎新年首涨 买涨风气弥漫
  • 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颁奖 视频回顾
  • 博客中国已成了外国屌丝的天堂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初二女生被扇57耳光 因初三男友疑其劈腿
  • 金岩石:欢迎来到虚拟财富时代
  • 肖磊:中国黄金市场有个神秘买家
  • 童大焕:莫高估汇率对房价的影响
  • 凯恩斯:A股已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
  • 叶檀:资本外流不可小视
  • 明天的天:年轻人急着买房的原因
  • 许一力:杠杆是A股不可承受之重?
  • 冉学东:央行有管理地让人民币贬值
  • 陶冬:美非农再呈强 希腊赖帐又遇挫
  • 水皮:上证50进入做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