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创新应先破除三不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8日 02:5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游芸芸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三不”原则成为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券商关于创新的态度。

  比如,在近期报送创新方案时,很多券商遭遇了内部谁也不愿意为创新决策负责的事例。如果创新被视为违规,下至基层人员上至负责人,便要搭上职业前景,由此最为保险的方法便是事先询问“能不能做”。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信托公司却以“积极主动,勇于冒险”的形象崭露于金融市场。

  信托业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信托产品以其高收益的特征大肆“掠夺”着投资人的注意力,信托项目经理也由此成为金融业最受追捧的角色。在聚会或是各种场合的交流中,这些信托精英们总能成为主角,他们经常会抛出各种新颖且充满诱惑力的产品,时而也会故作神秘地透漏一下这些产品背后的设计逻辑。

  在上述场合,来自券商的那些资管产品经理,听得最是聚精会神,他们时常会打断信托经理滔滔不绝的演讲,希望能将信托项目的设计路径了解得更清晰一些。习惯于“安分守己”的券商资管产品经理们,在听完信托经理的“布道”后,往往会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原来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就是这样被这帮人如此轻率地就设计出来了!

  信托项目经理与券商资管产品经理之间交流,折射出了信托业和券业各自的生存状态。

  信托行业像一条鲶鱼,搅动着中国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五年内信托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升至券商的数倍,其中靠的固然包括制度红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托公司扎根客户需求、勇于开拓市场的市场化特点。

  信托业去年的高利润难免引来其他金融行业的些许嫉妒,但其灵活、敏感的从业作风却不得不被称道。诚然,个别信托公司管理混乱、漠视风险,但“客户想要什么,就想方设法去实现什么”的服务理念,却是整个金融行业最为缺失的。

  相比而言,券商却过于瞻前顾后。最近一次行业研讨会上,一家券商表示,监管层不说能做的,坚决不做。在提倡创新的当下,拥有这种心态,真不能让人叫好。

  券商在未来将全面超越信托毋庸置疑,但短期内,无论从业务人才引进、服务体系、相关机制搭建还是根植于客户需求的企业文化,抑或创新战略着力点布局上,券商均面临重重挑战。而当下最为急迫的是创新所需要的勇气和魄力。

  创新绝非一路顺畅,创新也意味着失败,意味着风险,意味着犯错,甚至再无法翻身。但勇敢的创新却从未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内地一家上市券商资管负责人几年前已开始探索资管服务某一类型需求客户群,以形成明确的独特定位。此种探索无论成败,都值得尊重。但这种创新思路往往不能顺利取得认同,在对旗下客户全覆盖的观念下,资管仅服务一部分客户的减法思维是无法被理解的。事实上,这位负责人并非只为打造公司内品牌,而是树立鲜明的市场品牌。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虽然旗下有些客户需要引入外力服务,但品牌的影响力却可以走出公司“打动”整个市场。

  事实上,有着创新“基因”的券商远不止一家。但券商创新需要各方的勇气、包容的心态,或许,很多创新并无技术含量,有些创新失败率还不小,但创新的希望正是从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甚至不入流的地方开始,并形成燎原之势。

  因此,券商创新应首先从破除“三不”思维开始,通过监管配套与政策支持,最终为券商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