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大会聚焦业务创新 各方回应市场热点诉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 11:56  上海商报微博
直接金融是券商创新的最主要方向,但必须分业监管。邵如芸/摄影 直接金融是券商创新的最主要方向,但必须分业监管。邵如芸/摄影

  商报记者 张淑贤

  备受业内关注的券商创新大会昨日在北京拉开序幕。商报记者获悉,关于近期焦点“新股发行”、“新三板”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热点话题,证监会以及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均给予了回应,而券商则建议资管业务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

  郭树清:直接金融是创新主要方向

  郭树清在出席券商创新大会时指出,目前国内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投资银行需要在储蓄向投资转化中起作用。郭树清介绍称,在浙江调研中发现“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而目前市场存在着供给多,需求多,但成交不足的现状。

  “新三板,地方柜台交易,中小企业私募债,我们很重视,不是因为这些能赚钱,而是对实体经济有意义。”郭树清在券商创新大会上表示。

  对于券商创新业务,郭树清表示,直接金融是创新的最主要方向,但必须分业监管,“银行可以办保险,信托可以办投行,但必须坚持分业监管。目前外资银行只占市场2%,因此不要害怕开放。”

  在谈完券商创新大会核心议题“券商创新业务”之后,郭树清话锋一转提到新股发行,称券商承销发行新股时的发行价一定要有道理,“即使市盈率是80倍估值也没意见,但一定要充分说明原因。”

  郭树清对中介机构不履职、不尽责的行为毫不留情:“对人情报价、送礼,证监会以最严厉的手段打击这一行为,甚至可以修法。”

  姚刚:新三板拟向个人投资者开放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昨日在出席券商创新大会时发表了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演讲。据姚刚介绍,中关村试点将扩大到全国高新园区,最后将扩大至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

  据姚刚透露,新三板挂牌企业将不设置硬性财务指标盈利与否都可以上。对于投资者门槛,姚刚指出,目前仅限于法人,今后可能考虑引入个人投资者,“但门槛依然会很高,包括投资年限和资金。”

  “新三板可以探索引入证券公司做市商制度,允许证券公司持有股权进行双边报价。”姚刚进一步指出,“对于符合条件的可以转板,可以开放新三板再融资。”

  此外,姚刚还指出,要专门设立新三板监管机构,对主办券商申请核准,对公司的监管,证监会会出台管理办法。

  昨日有消息称,新三板交易所的筹建已近尾声,地点选在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附近,正式成立日期将在今年7、8月份,这或许意味着新三板扩容已进入实质阶段。

  受上述消息提振,昨日新三板概念股再次风生云起。截至收盘,苏州高新大涨7%,鲁信创投和高新发展涨幅也分别达5.85%和5.28%,中关村和海泰发展等涨幅也均在4%以上。

  两交易所:尽快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

  “券商以前多数是靠交易佣金吃饭,现在这一块收入大幅下降,所以倒逼着券商行业创新。”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昨日在券商创新大会上表示,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具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主体,上交所将努力推动证券公司深化服务发展,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在券商创新方面,张育军表示,自2011年11月融资融券业务转常规以来,为证券公司带来了约50亿元的收入,未来将完善各项制度,推进转融通的准备工作。

  上交所还将进一步发展大宗交易市场;发展基于场外交易场内化的低风险创新产品;研究证券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方案;启动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交易型资产管理计划份额转让业务方案的研究工作,满足市场不同的投资需求以及流动性需求;提升对证券公司创新的服务水平。

  据张育军透露,上交所正积极准备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继续扩大债券上市规模,争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交易所市场发行次级债,同时推进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甚至VC、PE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的力度。

  “争取年内能够在上交所试点国债预发行交易,研究推出一对一回购,推进资产证券化品种创新,推出逐笔实时交收结算模式,并率先在中小企业私募债上进行试点。”张育军进一步阐述称。

  张育军说,上交所将推进债券市场制度规范的统一,发展债券柜台市场,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力争2012年上交所债券托管量过万亿元,交易量与股票相当,2012年挂牌的债券将增加100只,托管量增加2000亿元”。

  “上交所已做好跨境ETF发行上市的准备工作,并将从香港开始推出跨境ETF产品。”在基金方面,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指出,同时将开发货币、债券、商品类、主动、杠杆、反向ETF等。

  他进一步称,持续完善ETF交易机制,推出ETF二级市场T+0回转交易;制定流动性服务商制度,提高产品流动性。

  “上交所将适时启动基于ETF和个股的期权产品模拟交易培育市场与合格投资者;并将继续研究备兑权证和认股权证方案。”张育军在券商创新大会上透露。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昨日在券商创新大会上也透露,深交所将进一步推动指数ETF、LOFS等基金产品的突破,尽快推出中小私募债试点,开发中小上市公司集合公司债和债券指数品种,研究开发受益凭证的融资功能和中长期受益凭证回售机制,深化备兑权证、个股期权等衍生产品的研究创新工作。

  在行业论证与评审方面,宋丽萍称,将推动先进管理产品方案试点转常规,推出深市报价回购交易和约定购回交易,论证各类产品创新,探索场内交易型资产管理产品。

  券商建言:资管业务审批制转备案制

  昨日,券商创新大会资产管理分会场讨论中,包括长江证券、浙商证券在内的多位券商代表提出,应将资管业务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使券商能够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提出产品。

  商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底,市场即盛传,券商理财产品发行将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按照目前的流程,券商申报理财产品,必须在同一时间内申报同一类型的产品,且需20天左右的审批时间。若改为报备制,则意味着券商发行产品,仅需事先告知监管部门,备案期限届满,备案机关不表示意见就被视为同意。券商发行产品的速度必将大大提升。因此,备案制若出台,券商理财产品规模将迎来新的扩容。

  推动券商营业部组织创新

  商报记者获悉,此次券商创新大会讨论的内容还包括: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充分发挥证券公司柜台销售功能,允许证券公司代销经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授权机构批准、备案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为证券公司探索客户财富管理等业务创造条件。

  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允许证券公司自主决定营业部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放开设立营业部网点的主体资格限制(取消经营业绩要求)和地域限制(取消饱和区、非饱和区等区域划分,由公司自主选点),以风险资本准备调控营业网点设立的规模和速度。

  逐步放开客户开户方式限制,在符合基本开户流程、保证投资者教育到位和客户资料真实完整、客户回访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探索网上开户,以减轻设立网点的压力;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规定的最低标准基准上自主决定IT技术配置和营业部技术框架,以降低经营成本。

  ◇新闻链接

  证监会回应投资者十大热点问题

  商报记者 张淑贤

  昨日,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对网民提出的涉及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这是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第二次对网友留言进行集中回复。

  此前,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已就网友在“两会”期间提出的“上市公司退市及分红制度”、“老三板股票转板”、“打击非法咨询公司”、“严管专家荐股获利”等十三个方面的问题专门给予了回应。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此次回应的热点话题包括“保护B股投资者利益”、“养老金入市税收减免”、“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降低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成本”、“跨境ETF产品”和“如何看待和选择蓝筹股”等十大方面。

  证监会在回复网友时称,B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出的一类股票。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证监会都将本着负责任、不回避的态度,认真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目前,证监会正在与有关部门探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措施,当然,养老金入市并不代表百分之百全投股票。”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称,“关于引入银行理财产品方面,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风险,并让投资者自行选择判断。”

  至于当前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表示,证监会将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试行公益诉讼制度,推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不断完善投资者权益救济机制,同时还将多举措降低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成本。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同时还透露,跨境ETF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境内推出跟踪海外指数的ETF,证监会近期一直积极推进港股ETF的准备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二是推动境外跟踪A股指数的ETF发展。目前,证监会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在RQFII框架下推出在香港交易所挂牌的A股ETF产品。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称,监管部门将对国债期货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在有关规则和制度的研究论证过程中,将广泛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仿真交易加以检验和完善。证监会将会同有关单位认真做好国债期货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国债期货平稳推出、安全运行。

  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指出,证监会鼓励价值投资,是基于我国股市估值长期偏高,平均市盈率经常达到数十倍,但是现在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与国际上的主要市场基本相当,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倡导理性投资遇到了比较好的时机。倡导关注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