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葛新元将率国信证券金融工程团队奔赴光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8日 03:40  证券时报网
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葛新元 资料图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葛新元 资料图

  证券时报记者 黄兆隆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获悉,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葛新元将带领该所金融工程组大部分成员投奔光大证券。葛新元此次赴光大证券将担负组建另类投资子公司的重任,并出任该子公司总经理一职。

  团队骨干出走

  葛新元此次出走,是继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岚(微博)带队奔赴广发证券(微博)之后,又一起研究所高管带队出走事件。

  据了解,以葛新元为核心的金融工程团队骨干人员包括葛新元、董艺婷、焦健、戴军、阳璀5人小组。在此次变动中,葛新元、董艺婷、焦健将赴光大证券。而戴军和阳璀的去留尚未最终确定。

  其实,准备走的还不只是这些骨干。“组里的其他成员也有可能跟着出走,预计总人数在10人以上。”国信证券研究所相关人士表示,“如果都确定下来的话,那么研究所相当于要重建金融工程团队。”

  据了解,葛新元已和光大证券接洽数次,就团队搭建、薪酬激励等细节达成初步共识,并答应从国信研究所带来一个团队。光大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主要依托葛新元团队,以其为核心组建另类投资子公司。”

  至于离职的具体原因,相关人士表示,相较国信证券,光大证券提供的平台显然更加诱人。与此同时,国信证券因行业不景气且处于上市前的敏感期,开始大规模缩减费用开支。

  “葛新元的团队去年蝉联新财富评选的第一名,要负担这么一个高水准团队,年成本在千万元以上是肯定的。”深圳另一大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

  流失的不仅是人才

  对于国信证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葛新元为南京大学(微博)经济学博士后,曾担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是金融工程领域的翘楚。他在2002年~2004年任湘财证券首席金融工程分析师,2004年后投奔国信证券担任首席金融工程分析师,并一手搭建了国信证券金融工程团队。

  2009年该团队获得新财富评选第二,并连续在2010年、2011年获得该项评比的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权证业务大规模开展时期,葛新元带领金融工程团队为国信证券及其客户在该领域赚取不菲收益。此后,众多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高净值客户均借鉴或直接采用了葛新元及其团队提供的交易策略,也为国信证券贡献了不少佣金收入。

  “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也有客户表达了不会留在国信证券的态度,预计可能会跟着走吧。”国信证券研究所相关人士表示,“这部分的客户资产规模不好估算,但对国信证券而言,有面临流失不少佣金收入的可能性。”

  葛新元的出走,将会导致国信证券金融工程业务品牌价值缩水,而在今年新财富评比中面临申银万国(微博)不小的竞争压力。此前,申银万国的金融工程团队在新财富评选中一直被国信证券力压一头。

  光大证券亡羊补牢

  此次大手笔引入葛新元团队,在光大证券历史中尚属罕见。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光大证券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可用亡羊补牢来形容。

  此前,光大证券在金融衍生品领域长期保持优势,甚至在本世纪初其他券商纷纷裁撤衍生品部门时依然保留了这方面的团队。

  然而,衍生品业务的春天迟迟未到,去年初光大证券原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王继忠带队离开光大证券自主创业,该部门随即被裁撤,少部分人员被该公司资产管理部接收。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证监会后来会松绑政策,鼓励券商开展这方面业务,甚至允许组建专门的子公司。”上海另外一家大型国有券商衍生品部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过去几年里因受政策限制以及可运用的衍生品工具有限,不少券商基本暂停了在该领域的投入,仅象征性地设立了一个部门。

  “当时,各家券商的状态可以说是部门老总带着一群技术男,闷在屋里面玩票式地尝试各种交易策略。”光大证券前金融衍生品部人士表示。

  然而,去年下半年政策松绑,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券商纷纷组建另类投资子公司,加之监管层如今把鼓励券商自主创新列入议事日程,券商衍生品业务迎来了春天。

  “衍生品业务就是券商的未来,这也是成长为国际一流投行必备的法宝。”上海某大型上市券商衍生品部负责人表示。

  当各家券商红红火火开展衍生品业务时,光大证券则亡羊补牢重建衍生品业务团队。光大此次利用国信研究所洗牌之机,拉拢葛新元团队,也是希望借此重返衍生品业务强队之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