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员工认购自家资管产品被深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6日 03:15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

  “为了5000元绩效奖金,却让公司资管产品套了1万多块钱。”某中型券商人士秦川(化名)抱怨道,这都是他所在公司强行摊派产品惹的祸。

  去年,秦川所在的券商发行了第一款资管产品。由于当时股市行情较差,公司股东考虑到首款产品的首发规模对未来业务开展及塑造品牌影响力有较大意义,因此要求凡在公司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员工,必须认购10万元以上的产品,否则取消绩效奖金。

  秦川说,按照他的级别他需要认购10万元的产品,而涉及的绩效奖金仅为5000元左右。考虑到5000元已达到10万元的5%,并且该项认购还有可能盈利,于是就答应了。

  不过,刚刚毕业三年的秦川拿出10万元全部积蓄来投资着实影响到生活。向来精明的秦川想到一笔“买卖”——他找到一个熟识的朋友,邀请帮忙认购,并约定如果盈利就五五分成,一旦亏损则由秦川承担,但是不付利息。

  不幸的事情总是出乎意料地发生,秦川这次认购也不例外。该公司产品自成立后运行一年来,亏损已近15%。“如果现在赎回,必须归还1.5万元的亏损。”秦川不甘地说道,他错过了一次“套利”的机会。

  秦川所指的套利,其实是利用借贷资金完成公司的摊派任务,从而得到5000元的绩效奖,但又无需承担因认购产品可能产生的亏损。

  他说,根据招募书的说明,该产品第一个开放日在产品成立后的第三个月。一般而言此时产品刚刚建完仓,因此既不会大幅盈利,也不会大幅亏损,此时赎回即可完成一次相当漂亮的套利。“可惜当时因工作出差在外,不能完成柜台操作,就错过了。”秦川说,后来随着净值持续下跌,不甘亏损的他一次次错过赎回的时机。

  “其实这也是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发行资管产品秘而不宣的绝招。”秦川说,中小券商发行的资管产品,每次开放均会出现大额的赎回,就是这种“套利”的结果,“得到认购的好处后,趁产品尚未下跌,赶紧赎回是机构帮忙资金和公司员工不得已的选择”。

  “机构帮忙资金和员工强行认购都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整个发行机制。”秦川表示,去年以来,券商行业资管业务出现了“大干快上”的趋势,部分投资能力较差的中小券商同样拿到资管业务的牌照,但不允许公开宣传的规定和1亿元的成立门槛,逼得这些品牌影响力较差的中小券商不得不另辟蹊径,包括使用强行摊派或变相强行摊派方式发行产品。

  下一个赎回日将在下个月来临。看着已浮亏近15%的净值,而自己仅得到5000元的绩效奖,秦川颇有些纠结地盘算着,是认亏1万元立即赎回,还是继续等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