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佣金公约食不果腹 行业分化搅动券商整合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 08:43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经纪业务不给力,整个券商行业一条腿艰难地蹦过了一年。

  根据记者统计,除去2011年12月份刚上市的东吴证券没有及时公布最新的经营数据外,目前A股市场上的其余17家券商中,2011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无一例外均出现同比下滑。

  根据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梁静对17家上市券商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17家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净利润为150亿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16%和28%。

  “证券投资收益及经纪业务净佣金减少是本期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梁静认为。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券商之间的竞争导致券商佣金率的下滑,到2011年三季度时,券商行业的平均佣金率已从2010年的千分之一降至2011年的万分之八。

  “虽然监管部门已给我们画出了万分之五的红线,可按照眼下的势头,很难说。”2011年10月记者在福建采访一家券商营业部经理时,他对于当前的佣金战也备感压力,当地已经接近万分之五的佣金率距离目前行业仅有的万分之三的利润盈亏线仅一步之遥。

  2011年11月初,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证券营业部相对饱和地区名单”,在这份名单上,几乎罗列了所有国内的一二线城市,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在其中,而根据记者的走访,在这些券商营业部相对饱和的地区,佣金率几乎都已降至万分之五的最低水平。而这种竞争有时候是赤裸裸的,一些券商的经纪业务员甚至已进入其他券商的营业部里拉拢客户。

  大型券商要强攻,中小型券商要死守。2011年,券商行业的这种分化变得更为凸显。

  从数据上也不难看出,在17家上市券商中,海通证券(微博)光大证券在2011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上降幅最小,分别只有0.9%和1.1%;此外,作为一线券商的中信证券(微博)招商证券(微博)在降幅上也不大,分别为17%和10%;而国海证券方正证券(微博)长江证券(微博)的净利润降幅最大,分别为90%、69%和65%。

  特别是东北证券,截至2011年前三季度末,就已出现主营利润和净利润的双亏损。截止到2011年11月份,根据公司已披露的经营数据显示,亏损额已达到7532万元。

  无论如何,这些已上市的券商还是幸运的,而在目前整个券商行业109家券商当中,多数都徘徊在生死线之间。对于这些中小券商而言,不仅要抵抗大型券商在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传统业务上的市场份额争夺,同时,在大券商早已布局的创新业务上,差距也在加大。

  资金,决定着谁能继续生存下去。

  事实上,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一线券商2011年在经纪业务上同样也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然而,得益于其2011年在创新业务及投资收益等一些非主营业收入的巨额增长,确保了其经营业绩的相对稳定。

  而目前监管层对于行业集中度的问题,已给出明确的态度。日前,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谈到此问题时表示,“如果加上五大行的话,银行业就占到52%,保险业占70%以上,而证券业是26%,证券行业大的证券公司也很大了,但前5家只占26%,还没有达到‘大到不能倒’的地步。”

  “现在行业内还有100多家券商,未来的几年将有一大批券商被整合吞并。”一位上市券商高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券商·闯关

  借壳上市趋紧 筹谋转道IPO

  继2011年8月份国海证券和方正证券成功上市后,12月12日,东吴证券也实现IPO,登陆A股市场,至此,沪深两市的上市券商达到18家。

  按三季度末的财务数据统计,这18家上市券商的总资产合计为7041亿元。而照此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给出的数据,截止到11月末国内的109家券商总资产不过1.65万亿元。这意味着,18家上市券商的总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四成以上。

  券商行业的集中度问题,最先在上市融资上凸显出来。

  从借壳转道IPO

  当然,这18家券商并不是全部。

  2011年10月24日,西部证券的IPO顺利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预计最快将在2012年成为A股的第19家上市券商。此外,还有一大批重量级券商正排队准备上市。这其中,市场期望值最高的当属国信证券和安信证券。日前,国信证券一位内部人员也向记者证实,“公司目前已进入上市前的静默期。”

  除这两家在上市征途中已渐明朗的券商,申银万国(微博)、国泰君安和银河证券这三家国内的航母级券商已展开清障行动,为上市铺路。而相对于这些大券商,包括华西证券、东方证券、齐鲁证券、浙商证券等中小券商的上市步伐同样也在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国海证券借壳SST集琦实现上市后,目前准备筹划上市的券商当中,很少再有借壳上市的传闻传出,多数券商都选择了IPO上市。

  而在2011年11月份,监管层也通过政策调整进一步明确该趋势。11月,监管机构向券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有关审慎性监管要求的通知》,在此《通知》中,对于评价券商上市标准的条件,由此前的经纪、承销与保荐、资产管理三项传统业务增加到投顾、财务顾问及新业务等六项。对于这一政策,业界解读为监管层意在放开券商上市要求,降低券商IPO门槛。

  借道资本市场

  上市,成为众多券商突破当前融资瓶颈的最优之选。

  2011年8月,方正证券在完成IPO上市后,公司的净资产增厚近60亿元,而公司募集资金除用于增加证券营业网点扩张,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传统经纪业务上的竞争优势外,对于公司目前在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上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而此前一位已上市券商董事长也坦言,券商的上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资本金的成倍扩张,对于券商而言,除了面向资本市场开拓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之外,公司的资本扩张也有利于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渠道的拓宽。

  事实上,在成功上市后,2011年多家券商都在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获得资金补充。2月,太平洋证券以每股10.28元的价格募资超过50亿元;3月,长江证券以每股12.67元的价格募资25.34亿元;8月,广发证券(微博)以每股26.91亿元的价格定增募资超过121亿元;11月,宏源证券在将年初的定增计划修改后,以每股13.22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募资70亿元。

  广发证券在2011年完成巨额融资计划后,公司净资产从二季度的不足195亿元瞬间提升至三季度的315亿元,而公司表示,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强投行部门的承销业务实力,同时增加在融资融券业务上的准备金以及经纪业务上的网点覆盖等。

  面对众多中小券商的再融资计划,作为行业巨头的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2011年也启动H股的再融资计划,其中,中信证券在10月份以每股13.3港元的价格募资132亿港元,而海通证券在2011年H股IPO失败后将于2012年再启赴港上市计划。

  券商·保代

  保代揽活“压力山大”

  从2009年IPO重启以及随后的创业板开闸,对于新股发行当中的问题市场始终没有停止质疑,其中保荐机构对所保荐项目过度包装导致发行价虚高的问题,尤其为甚。

  随着舆论压力高涨,监管机构开始强化对保代的监管。

  2011年11月29日,因负责胜景山河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承销保荐业务没有尽责,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微博)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同时,负责这一项目的两名保代林辉和周凌云也因尽职调查工作不完善、不彻底,而被撤销了保代资格。

  这也是实施保代制度以来,第一次有保代被撤销执业资格。

  除了平安证券因胜景山河一项目被重罚之外,多家券商保荐机构也在2011年收到证监会的罚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证监会已经向保荐机构和保代总计开出了15份罚单。

  在这些对保荐机构的处罚当中,保荐项目业绩变脸表现突出。

  2011年4月份,多数在2009年至2010年上市的公司发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在这些年报当中,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不乏其中。在2010年2月份上市的科冕木业2010年的主营利润较上市前一年的下滑幅度高达57%,尽管公司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政策因素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但作为保荐机构的民生证券(微博),两名保代还是因为尽职推荐工作不完善而受到“三个月内不受理其出具文件”的处罚。

  按照此前证监会关于《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72条规定,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代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相关人员的保代资格。

  然而,在各家投行巨大的业绩压力面前,能否抢到项目已经成为决定保代竞争实力的关键。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目前已经在册的保代数量为1995人,2011年截至12月22上市的公司只有275家,平均下来,每7名保代都摊不上一个项目。

  券商·投行

  群雄抢食投行业务大饼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A股IPO金额为2496亿元。这一数字,不但距离2010年全年4883亿元的规模还相距甚远,即使是同比于2010年前10个月4233亿元的规模也下降超4成。

  除了首次公开发行业务,2011年前10个月在再融资业务和债券业务上,也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

  与之相对的是从目前已公开披露信息的18家上市券商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券商2011年上半年在投行业务上都出现业绩下滑。这其中,东北证券和山西证券在投行业务上已经出现了亏损。

  对于多数中小型券商而言,高度集中化已经让它们越来越难以抢到一笔上市承销保荐业务了。根据2011年前三季度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在股票承销业务上,前10家券商所占市场的份额高达60%,而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前10家券商所占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67%。

  尽管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窄,然而相对于在经纪业务和资管自营业务上的高成本投入和业绩不稳定,投行业务仍然被一些中小型券商寄予重望。

  这其中,特别是利润率极高的首次公开发行保荐业务,尤其被各家券商看中。以刚刚上市的方正证券为例,此前由于公司在投行业务上一直都集中于债券业务,2009年,公司在投行业务上实现了1.1亿元的收入,可除去成本留下的利润却只有302万元,在2010年,公司通过成功保荐两笔IPO业务,投行业务增长至3.1亿元,从中赚取的利润将近6200万元。

  “债券业务和保荐业务的审批部门不一样,所以各家投行在这两项业务间也很难转换,债券业务做得好,不一定保荐业务就能做好。”一位上市券商高管告诉本报记者,券商所保荐项目能否顺利过会直至上市,保代起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保代资格的稀缺性,加之其作为证券公司投行竞争的一项硬性指标,导致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对保代这一“稀缺资源”的争夺上。

  “尽管大多数高管都心里不乐意,可是没有办法。”上述券商高管告诉记者。这些动辄上百万元高薪挖过来的保代,薪酬水平比他这个副总裁的薪酬还要高出好几倍。

  券商·分析师

  挖角战酿研究所“人事地震”

  保代2011年压力大,同在一栋办公楼的研究所分析师日子也不好过。

  2011年上半年,一场中国宝安(000009)涉足石墨烯概念的炒作把包括国泰君安、湘财证券、平安证券等几大券商的分析师推到了舆论质疑的风口浪尖;下半年,安心证券研究所一场分析师的离职风波,再次引发了舆论对券商研究所和券商分析师生存现状的关注。

  随后在2011年7月份,包括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姚伟、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姜必新、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马俊生、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杨晔、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俞忠华、日信证券研究所所长刘传葵、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岚在内的各大券商研究所负责人,纷纷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直面目前券商研究所以及分析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挖墙脚”,其实各家券商的负责人从来没有相互之间回避这个问题,但面对分析师流动性大的现状,所有人都只能默认。

  对于分析师的频繁跳槽,深圳一家券商的运营主管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深层次上来说,“当一个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行业内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动也是正常现象。”

  “过去八年中卖方分析师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发生着两个重大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一是研究报告的质量一降再降,以至于捕风捉影、观点雷同、论证草率,市场批评诟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务的方式花样百出,竞骚弄巧、耍嗲卖呆甚至出卖‘色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处于风口浪尖的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微博)在那段时间虽没有选择公开接受媒体采访,但却在自己的博客中连续发文予以回应。

  “研究所是一家券商的门面,也是未来券商开展投资顾问等创新业务所必须依托的基础,因此作为券商而言,即使花费再大的代价,也要培育自己的研究分析团队。”山西证券研究所所长翟太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