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营交易:高盛文化蜕变的源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6日 01:59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实习记者 石磊 钟舒

  华尔街沸腾了。《纽约时报》评论版一篇题为《我为什么离开高盛》(《WhyIAm

  LeavingGoldmanSachs》)的文章成为投资界(微博)人士讨论最多的话题。发布这篇评论文章的,不是别人,正是全球知名投行高盛的执行董事GregSmith。他同时以此方式辞职。文章称,高盛客户利益至上的传统已被如何最大化地剥削客户的理念所取代,道德品行沦丧是对公司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高盛内部做出了有力回应,但包括BBC、《卫报》在内的多篇财经评论文章,对高盛乃至整个投行圈的做事方式和文化提出了质疑。

  “如果一家公司一心只想着赚钱,又能维持多久呢?”GregSmith文末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每经实习记者 石磊

  “1999年,高盛成为一家公开上市企业。从那时起,它的交易操作便开始损害到客户利益,甚至连整个经济都受到了影响。这样一种生意模式实际上导致了很多的利益冲突。” 前美联储主席PaulVolcker本周三 (3月14日)在大西洋杂志主办的经济研讨会表示,GregSmith的辞职信其实反映了过去十几年以来投行文化的变化。

  热衷自营业务

  PaulVolcker指出,在一些年份里,尽管华尔街光彩夺目,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经济也同样辉煌。“由于银行大量获利,工薪阶级缺乏提高生产的动力。”PaulVolcker在演讲中抨击道,家庭平均收入在经过通胀调整后,几乎没有增长,这导致了一个不平衡的经济。而高盛也已逐渐远离了过去曾经专注于客户需求的战略。事实上,从自营业务交易成为华尔街获取高额利润的利器以来,高盛已经不在专注于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而投行热衷于自营业务交易正是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1月19日,在高盛公布的其2010年第四季度财报中,这家有着超过140年历史的金融机构首次披露了自己赚钱的细节:自营业务交易信息。这份财报的数据显示,高盛利用公司自有资产投资了股票、债券和房地产。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在自营交易的过程中,一直凌驾于客户之上。而自金融危机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在纷纷反思自营交易。GregSmith可能就是厌倦了高盛的江湖规则,才萌生退意。

  应加强资本监管

  对于自营业务的“毒性”,著名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微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这其实并不是新话题,投行业务历来就是如此。早在金融危机之前,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到处泛滥。

  宋鸿兵认为,某些投行研究部门发布的报告对市场是一种误导。它并没有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去分析判断,而是与自营部门利益形成了一种默契和纠葛。对公司高管而言,只要对公司有利,则不在乎牺牲客户资金。亚洲很多富豪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可能是投行有意为之。

  宋鸿兵指出,一方面从公司内部监管上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公司员工或多或少都会有串门聊天抑或是电话邮件接触的机会。自营部门、研究部门和理财部门三者很难通过内部道德约束,建立防火墙来隔绝关联。因为以上三个部门捆绑在一起,最后都是为了本公司赢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法律监管上来看,由于实际操作中利益传导没有清晰的法律判定,监管部门无法深入公司内部获取第一手证据,法律监管上留下了大量灰色地带,而自营交易利益输送屡禁不绝的原因就在于此。

  宋鸿兵认为,自营风险是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监管的难题,如果占据金融业主导地位的英国、美国不做切实改变,我国将很难控制跨境自营交易。为了应付潜在风险,中国应该加强资本监管。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是金融大鳄,自营交易背后肯定体现了它的利益。不过,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高盛左右世界呼风唤雨的能力产生了质疑。美国政府希望使用商业银行的规则来加强对投行业务的监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