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保荐IPO迷途:利益驱动或成根本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0日 22:51  华夏时报

  文/李叶

  没有永远扯不破的遮羞布。眼下,一场券商保荐自查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只是各家券商似乎都不愿意将此事公之于众,对于媒体的采访也是屡缄其口。

  本报注意到,自从IPO重启以来,参与保荐的券商终于尝到了甜头,受利益驱动,很多券商似乎已经失去了职业底线,甚至道德底线,只要是赚钱的买卖,大有不惜一切代价去保荐的冲动。也正因为如此,新股发行的情况让证监会不由得感到阵阵尴尬,管理层也意识到,长此以往,资本市场将满目阴霾。

  当然,监管一直在努力控制券商保荐的迷途,但资本市场永远有机可乘,有漏洞可钻。尤其是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提速,在量增的情况下,质量便很难保证。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而今却成了券商保荐业务的领头羊。这一现象的代表便是平安证券,虽然业内一直质疑其保荐的能力,但是数据表明,它就是眼下承销保荐项目总量的第一名。

  利益或许是券商进入承销保荐迷途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很多券商为了拿到高昂的保荐费用,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冒险“内幕交易”,因为这就是一个金钱捆绑下的利益链条:如果券商所保荐的新股发行的价格越高,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而保荐机构就能够拿到更多的保荐费用。于是,在上市公司的询价阶段,券商研究所配合保荐部门大肆推荐新股,机构也参与其中盲目高询价,以便日后高位套现。如此一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话便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普通投资者则成为最无辜的群众演员。

  财经评论人曹中铭(微博 专栏)曾撰文指出,保荐机构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把关者,A股市场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高,与承销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负责任的保荐机构如同“IPO毒药”。

  从媒体的采访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券商保荐确实“猫腻”很多。因为似乎很少有券商会自己主动站出来讲述承销保荐的故事,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碍,无论是“涉案”券商还是上市公司,很少有人愿意为这个“现象”挺身而出。但发展中的资本市场不会放任券商保荐业务自流。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券商投行已经接到了当地证监局的通知,对各自以往承销保荐的公司进行自查,要求各家保荐机构主要自查保荐项目是否符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72条之规定。

  第72条包括“证券上市当年累计50%以上募集资金的用途与承诺不符、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主板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从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累计50%以上资产或者主营业务发生重组等”。如果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出现上述情形之一,证监会将从自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如果情节特别严重,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

  不难看出,监管层此次要求自查的项目主要是针对业绩变脸。

  记者利用Wind数据进行统计,2010年共有466家新股上市,不幸有近100家公司业绩呈变脸下滑状。其中民生证券所保荐的科冕木业主业利润同比亏损幅度达到了57.66%,而其今年一季度的主业利润再亏近50%。此外,蓝帆股份双箭股份合众思壮等公司业绩下滑均接近50%,即便没有达到自查的底线,但那时承销保荐的券商在赚了“盆满钵满”之后,似乎也应该给投资者一个交代——无论是受利益驱使,还是真的看走了眼。

  在舆论的重压之下,管理层已经对券商保荐业务下狠手了。本期《华夏理财》也将结合券商自查的情况,对去年以来上市的新股进行数据统计,为市场揭露存在死角的上市公司以及保荐券商,供投资者了解。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