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板致券商人才饥渴 中金公司挖走大摩经济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 23:2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5月24日,国内一位投行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国际板真的来了,证监会和更高决策层开通国际板的想法已经明确。”而最明确的说法显然来自证监主席尚福林(专栏),他在2011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称:“离国际板越来越近。”这成了上周股市最重磅的消息。

  这位投行人士说,国际板一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力挺的项目,但是对于是否开通国际板,在学者层面两派分明,双方经过较长时间的争论,去年一年,国际板都处在讨论阶段。

  支持国际板的人士包括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微博 专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巴曙松(微博 专栏)以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等人,而认为时机不成熟,反对国际板推出的声音同样很强烈,可以列出一长串学者名单。

  在国际板孕育中,两派学者为国际板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大量评估,包括其中潜藏的风险。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就表示,国际板将给投资者带来很大风险,“如果监管不到位,移民国外的人注册一个企业到国际板上市,将来有一天企业消失或者走法律程序破产,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将变成一张废纸。”

  中国建设银行的高级经济师孙兆东也告诉记者:“现在看来,国际板业务将使证券公司面临挑战,券商多数在国内打转,仅有中金公司等少数几家参与过全球业务。遇到那些注册在境外,业务也在境外的公司来国际板上市,很多券商的投行部甚至没有做境外尽职调查的能力。”

  国际板开通后,信息披露的难度更大,投行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上述投行人士说:“在推出前,证监会会征求国内券商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有实力的投行将左右国际板交易规则的制定,这也说明为什么近期多家证券公司开始在人力上做准备,很多公司在海外业务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他们太需要熟悉国外企业的人才。”

  5月20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微博)也出现在陆家嘴论坛,而来自路透社的消息,这位经济学家已经向大摩递交了辞职信,将在6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部,任职董事总经理。

  王庆的新东家中金公司,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一家合资投行,也是少数几家有能力在海外接单的国内投行。2010年普洛斯公司在新加坡首次公开发行30亿美元,中金公司是联席主承销商。美国通用汽车在纽交所首次公开发行231亿美元,中金公司担任了副主承销商。

  长期以来,中金公司和大摩以及高盛亚洲在投行业务和人力资源方面互相角逐,互挖墙脚。去年7月份,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专栏)被高盛挖走,进入高盛旗下投资银行部门,任董事总经理,更早之前,高盛亚太研究部主任梁红(专栏)跳槽至中金公司。最近,中金公司将王庆引进投行部,外界普遍认为是中金公司为即将展开的国际板业务召唤良将,以保证未来有实力和这些外资投行抢单。

  孙兆东称:“国际板上市保荐和承销业务,在原理上大同小异,但是要拉海外的企业来中国上市,文化认同和人脉资源比较重要,这就驱使国内券商去外资投行处挖人,多聘一些熟悉外国公司的人。投行业务最需要项目经验,挖人的时候,更注重对方做过哪些成功的海外项目。”

  翻看王庆的履历,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经济学家六年多,负责分析亚洲、东欧以至中东地区成员国的经济情况、多次参与了IMF与中国政府的高层政策磋商。在加入大摩之前,王庆曾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并不是只做理论研究的,他们多数在华尔街工作过多年,熟悉美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从经济学家转做投行大有人在,在王庆之前,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龚方雄(专栏)获得内部升职,转任摩根大通中国区投资银行副主席。

  他还表示,中信证券也在香港的分公司储备了一些有外资投行经验的人。早在去年,中信证券就开始做业务转型,一方面侧重以金石投资为首的PE投资,一方面就是国内外的投行业务。2009年,海通证券收购香港大福证券,2010年以来,中信证券也试图收购总部位于香港的里昂证券,其大股东为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主要的国际投行在中国都设立了自己的合资公司,具备国际板上市保荐人的实力。去年底,摩根士丹利在售出中金公司的股权后,随即和华鑫证券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瑞信方正证券都是这类合资券商。

  孙兆东说:“按照常理,国外企业来中国上市,会优先选择国际投行来做承销,但这对中国的投资者很不利,监管部门在制定国际板上市规则时,应该优先扶持中国的投行,而且在其他国家资本市场也有类似规定。”

  银行的投行部门一直被人忽视,孙兆东认为,其实多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有分公司,积累了很多客户,如果这些银行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人才资源和客户群以及资金实力都是有一定优势的。

  按照投行人士的预想,国际板初期的融资规模不会很大,国际板真正成熟,要等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以及资本管制真正放开。第一批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应该是那些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消费类的企业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金融类的企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一些红筹公司也将借助国际板顺利回归。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