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远香
每年的春季,以上榜明星分析师为目标,展开挖角大战是券商研究部门上演的大戏。
在其他券商挖角明星分析师、进而提高分仓佣金收入的案例下,银河证券也携重金加入这一战场。
业内盛传的是,“银河证券为了吸引一流分析师加盟,给出的最高价码是年薪500万元”。
银河“疯狂”
“近期有不少明星分析师加盟银河证券,如银河现在的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石化分析师裘孝锋都是新加盟者。”某新加盟银河证券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还将有不少明星分析师近期加盟银河。
“银河这次的战略转型还是值得期待,不是新财富上榜、但有一定经验的分析师也是银河关注的对象,像潘总(潘向东)这样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年薪在300万元以上。”前述研究人员透露。
据悉,对于宏观、策略以及重要行业的明星分析师,年薪300万元只是行业平均水准,有些分析师的价码甚至高达500万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此前供职于光大证券研究所,2010年其领导的光大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小组,在新财富评选中位列第五位。石化分析师裘孝锋的老东家则是招商证券,曾获得2010年新财富分析师石化组第二名。
银河大手笔引入的人才并不局限在研究人员。业内称,银河证券销售交易部同样在引进人员,目前已有华泰联合证券的两位销售人员转会至银河证券。“银河把我们深圳和上海的两个销售挖走了,他们开出的价格很有诱惑性,年终奖之外,月薪5万元。”一位不愿具名的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银河证券人士介绍,今年以来,银河证券对研究所进行内部改革,目的是打造一个全新的研究团队提升研究实力,以此在基金分仓交易中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银河证券是大型券商,但公司此前对研究所一直不太重视,2010年的行业研究员才三十多位,研究员的收入也和同规模的券商相差较远。但年初公司对内部体制进行了改革,大手笔投入招人,让研究员薪水实现市场定价。”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五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银河证券几乎连续缺席。与此同时,银河证券2010年基金分仓的佣金总额同比下降36%,市场份额占有量仅3.8%。
而来自买方基金的反馈显示,引进人才后,银河的研究实力正大幅提升。“以前银河证券的研究报告很少见到,但现在的报告数量增加不少,研究员也会到基金做一些沟通服务。”上海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称,他们最近派了一些基金分仓给银河证券。
其实,开出高价招揽明星分析师,银河证券并非特例。据《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不少券商开出高价争抢明星分析师,有些顶级分析师的价码的确高达500万元。为什么这些分析师如此抢手?这些金牌分析师身上究竟有什么能量?
哄抢分析师
“整个券商研究行业都在互相抢人。对于有经验的明星分析师,业界抢人抢得很凶,都在互相挖角。”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长杨光就为此颇为头疼。
2006年,中信证券首开大规模挖角先河,将其他券商上榜新财富的明星分析师纳入囊中。随后两三年,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国金证券等展开转会大战。
而2010年以来,券商对明星分析师的激烈争夺更像是一场擂台赛,让“明星们”的身价直线上涨。杨光称,2010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身价已经突破300万元,有些重点行业的顶级分析师年薪则高达500万元。
来自研究实力排名前三位券商的一位研究主管李立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部分分析师的身价有年薪300万至500万元,但并非所有上榜分析师都能达到这个价格,还是要看其研究领域,比如宏观、策略和重要行业的分析师会比较贵。”
李立在券商研究所从业16年,他认为最近两年的高端人才争夺大战,已将分析师泡沫越吹越大。“2006和2007年大牛市中,金牌分析师身价才一两百万,如今已经攀升至500万元。”
“各研究所对明星分析师的争夺,就像是足球队豪门俱乐部。本来只有少数人出高价,但现在已经演变成无论是大券商还是中小券商,都不惜血本地投入,都以高价延揽明星加盟。”李立说。
幕后玄机
年薪300万至500万元,如此高薪已超过业界所公认的基金经理,也超过了保荐代表人。为何大小券商都愿意报高价来争抢?
“明星分析师的价值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明星效应能为研究所带来分仓收入。”深谙其中道理的杨光称,业界不惜高价争抢明星分析师,其目标是争夺来自基金等买方机构的交易佣金收入。
目前,券商的佣金收入主要来自营业部的零售和机构业务。其中,机构业务主要来自研究所提供服务换来的分仓。也就是说,研究所给基金提供研究报告和咨询服务,而基金则给券商贡献交易佣金分仓。
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基金分仓是块诱人的蛋糕。以2010年为例,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14亿元的佣金收入。其中,研究“老大”申银万国以4.02亿元的分仓收入蝉联榜首,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分别以3.97亿元和3.3亿元的分仓收入排名第2和第3。
而在2010年的佣金榜单中,齐鲁证券的案例,颇能说明明星分析师的能量。
2010年初,齐鲁证券大手笔从国金证券引进多位新财富上榜分析师,例如能源、钢铁行业的最佳分析师龚云华、周涛,连续两年获得电力设备行业第三名的刘江啸。当年,齐鲁证券分仓佣金收入大增42.82%,达到近3000万元。而国金证券同期的分仓佣金收入则减少了34.13%,排名从2009年的第10位下跌至16位。
“佣金收入是引进大牌分析师的直接结果,但他还有很多附加的价值,如对公司品牌的提升,这没办法量化。”李立向记者表示,“例如不少上市公司的保荐项目,选择申万作为承销商,看中的就是申万有一流的研究团队。”
而杨光坦率的告诉记者,以目前行业互相挖角的态势,明星分析师的身价还得继续上涨。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的杨光、李立均为化名
记者观察
血本投入不是为了赚吆喝
挖角和防挖角,正成为不少券商研究所所长的工作重点。提高分析师薪水,是很多券商应对挖角大战的手段。
“打个比方,今天你从我这里挖走一个明星分析师,明天我从另外一家公司挖回两个行业的金牌分析师,结果又发现,公司的策略分析师被挖走了。”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如是说。
“我们分析师的薪资调整权限直接掌握在高管手中,以便让分析师的付出能很快得到兑现。”前述研究所所长就对记者直言,过去,研究员干得再好,也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加工资。但如今,公司设置了弹性工资,只要研究员表现好,当月工资就会大幅提升。
互挖之下,分析师身价越抬越高,尽管业界都承认有泡沫,但价码却还在不断刷新。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金牌分析师的稀缺性,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前的券商研究行业正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在海外,券商研究是寡头垄断行业,只有少数10家、5家券商提供卖方研究。但在国内,93家券商都在哄抢这一蛋糕,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的过程,竞争自然非常惨烈。如新财富上榜前五名的金牌分析师总共才160位,是行业的稀缺人才。但市场需求却极为旺盛,93家券商都在高价抢人,优秀人才自然供不应求。
但分析师高薪的背后,是研究所支付着极为高昂的成本。据悉,现在国内排名前十的研究所,每年都是以亿元为单位进行投入。“人力成本加上出差等所有开支,研究所人均开支是70万元~80万元,按200人的规模计算,每年的投入需要1.4亿~1.6亿元。”一位行业排名前三的券商主管对记者确认,排名前十规模的券商研究所人数基本都超过200人,而一些中小券商规模较小,但投入至少也要几千万元。
2010年基金分仓数据显示,95家券商分食基金交易佣金收入62.4亿元,其中,22家券商获得的佣金收入超过1亿元。以此来计算,不少券商研究所入不敷出。
即使这样,高薪挖角还在疯狂上演。因为一些研究落后的券商必须大血本投入,否则很快会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研究所甚至可以先不赚钱,先把市场做起来。”曾有券商研究所所长如是对记者直言。
但业内人士预期,再过三五年,券商研究行业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小券商会越来越吃力,市场份额将逐渐向少数券商集中。2010年的数据亦显示,前十家券商合计获得佣金30.28亿元,占佣金总量的比例达到48.5%。
或许,目前93家券商不惜血本地投入,都只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后的10家。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