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券商研报四大潜规则 学会两招防忽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9日 10:16  重庆时报

  分析师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消息越准确,越能获得基金经理的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看上去,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惜的是,这条利益链里,从来没有考虑过一般散户的知情权。

  当你拿着充满了估值模型、繁琐公式和大量数据的研究报告,你认为自己接近于公司的真实吗?当投资报告会上,西装笔挺的分析师大谈公司价值的时候,你认为他接近于公司的真实吗?

  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对不起,下一个悲剧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也许买入理由只有一个,但我们必须找出至少3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但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一位券商分析师说出了不少同行的心声。

  近期在绿大地(002200)、双汇发展(000895)、宁波联合(600051)等一系列公司身上,券商分析师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行业丑陋的一面。

  潜规则一:为大资金“敲边鼓”牟利

  不少分析师通过上电视、写文章等方式,强烈推荐其此前推荐给大客户的股票,以此达到股价上涨的目的。实际上,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敲边鼓”。而分析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报酬。

  2009年8月,海通证券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叶志刚女友举报叶志刚与私募合作,获利上千万元。此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潜规则二:凡事看基金经理脸色

  年度最佳分析师是研究员最渴望获得的荣誉,因为他们的收入和名气与评选结果直接挂钩,而投票者恰恰是基金公司。

  每年9~10月份,由基金经理们在每个行业中选出3名最信赖的券商分析师。只要登上榜单,意味着薪水能实现数倍上涨,年薪突破百万,甚至获得数百万的年终奖。

  “我们能否成为金牌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关系到‘钱’途,作为分析师,能不看人家脸色吗?”一位研究员坦言,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有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交易分仓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话语权。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通过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通常一年基金公司支付券商佣金额有数十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下,对于基金重仓的股票,券商的研究员很难给出偏空的评级。

  潜规则三:这厢荐股那厢忙建仓

  相比为了获得基金分仓收益而鼓吹上市公司利好,券商借此在自营盘上大举牟利的行为更为恶劣。

  宁波联合的一纸公告,把日信证券推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

  宁波联合3月30日发布公告称,从未接待过日信证券的工作调研,并且还对该报告所描述的有关控股股东资产注入以及锑矿储量等相关事宜予以否定,且认定该份研究报告中所预测的公司未来两年经营业绩“严重失实”。

  稍早之前的3月27日,日信证券在其发布的一篇关于宁波联合的名为《业绩拐点 “锑”升价值》的报告中表示,宁波联合持有盖帝兹矿50.05%权益市值为21.8亿元,合计每股7.21元,给予宁波联合以“买入”评级。

  耐人寻味的是,上交所3月29日披露的公开交易信息显示,日信证券总部在宁波联合连续三个交易日中名列买入金额的第五位,累计买入宁波联合近2000万元。日信证券或许在一边发报告一边建仓。一时间,市场关于日信证券自导自演,虚构研究报告以配合自营业务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证据确凿的话,这种行为就是双重犯罪,因为券商除了伪造、编造信息之外,还通过传播这种信息操纵市场。”

  潜规则四:上市公司同样“不敢得罪”

  “不能轻易得罪上市公司,因为你以后的饭碗都是别人给你的。”这句话已成为证券业内老员工教训新同事的第一句话。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一环,券商研究员同样也不敢得罪它们。如果分析师调研某公司,即使给出“中性”评级,那就说明他不看好公司的发展,既然不看好,那么该公司下次就很难再接受他的调研。这种无异于“封杀”的威胁,在业内颇为常见。

  分析师要想得到第一手资料,要想成为该行业数一数二的分析师,必定跟行业的龙头股关系非同一般,甚至与该公司管理层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而且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有再融资计划等都会来找券商写正面的研究报告,并希望券商帮其联系参与再融资的投资机构或者愿意接盘的投资者,并许以不菲的酬劳。

  据《股市动态分析》

  研报监管是空白 防忽悠得靠自己

  本报讯(记者 王明彬) 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股票价格出现上涨,必有一定的原因促成,一些券商在没有调研的前提下发布利好的报告,引起股价大幅变动,背后往往是利益驱使。券商研究所是“金手指”还是“庄托”,投资者还得擦亮眼睛,看清楚。

  说一套做一套应严惩

  重庆君凯投资张军坦言,这是行业见怪不怪的事,主要原因是监管环节薄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相比,券商研究报告的监管还是空白,除非涉及到内幕交易。打擦边球的做法很普遍,但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却比较大。因此,如投行推荐持仓股,应像美国等市场一样,须言行一致,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要严惩。”

  学会两招防研报忽悠

  “其实,把自己的投资判断全指望在研究员的职业操守上,这本来就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山西证券分析师袁明超采访时表示,无论券商研究报告有没有忽悠的成分,他建议投资者要学会应对的方法。

  首先,观察推荐报告发来前一段时间内被荐股票有无出现异动。如果股价已经涨了很长时间或者短期内出现较大涨幅,不碰为宜,比如最近大肆吹捧的石墨矿个股。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投资者个人要有自身宏观、行业、个股及市场分析能力,只能把券商研究报告作为参考,而非依据。因为一般来说,券商研报的套路是根据公司业绩来推算目标价,跟市场趋势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