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49家企业成功进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IPO),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了一场资本盛宴。但是盛宴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无奈。高额的成本让专注于IPO的部分大型投行表面风光,背后却在叹息;部分中小投行则凭借地域优势及存量客户开发,表现更为抢眼。
业界认为,券商如果仅专注于IPO项目,而不注重增发、并购、配股等项目的二次开发,其利润率很难上去。
大投行IPO利润率偏低
据一家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有十多名保荐代表人——这在行业内算中等规模,但维持其基本运营一年至少需要4000万元~5000万元费用。若将运营成本平摊到保荐代表人身上,每位保荐代表人要占用成本400多万元。这也是目前行业内的平均水平。
按照上述每位保荐人400万元的成本粗略计算利润回报率,承销收入排前30名的券商利润率平均值约187%。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数量超过50人,承销IPO家数较多,承销净收入也处于上等水平,但是其利润率远远低于平均值,仅为70%~90%,甚至不及一些中小券商。与之相比,有些在再融资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的小型券商,利润率则能达到280%。
一位券商投行业务人士表示,IPO打品牌容易赚钱难,虽然其为券商带来的收入高,但保荐代表人的成本也很高。因此,券商如果仅专注于IPO项目,而不注重增发、并购、配股等项目的二次开发,其利润率很难上去。
加大开发存量客户力度
目前,多家券商纷纷在思考投行业务全产业链的问题,即做全能投行,不仅帮助客户实现上市,也在客户的关键点上,如有再融资需求、并购需求时,给企业提供建议,并帮助寻找并购资产等。
中信证券(600030)的投资银行业务产业链正在形成。借助其控股子公司深圳联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业务的逐步开展,中信证券的投行收入将不仅仅是承销收入,还会有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投资收入,公司的盈利来源届时将更加多样化。
同时,注重对存量客户精耕细作的,不仅仅是部分大券商,中小型券商也已紧追而上。数据显示,在去年全年增发家数前十名中,除了有海通、中信、平安、安信这样的大投行,也包含了民生证券这样的小投行。
国海证券副总裁燕文波表示,今年投行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稳定已有客户,开发再融资项目,真正发挥投行对企业的战略顾问、财务顾问作用。对于国海证券而言,之前好几个项目已经进入深度合作。其中有一个项目由于经营问题,生存难以为继而沦为ST股,公司高管计划卖壳。但是国海证券根据其资产状况,提出先定向增发,再并购相关产业的建议。在一年的时间内,该公司完成了定向增发、并购资产,并成功摘帽。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投行也实现了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