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安证券回应:业绩下滑非投行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9日 13:35  中国经营报

  段铸

  《中国经营报》:平安证券是2010年创业板、中小板扩容中最大的受益券商,同时,在对创业板2010年业绩变脸的质疑中,平安证券也屡次被提及,你怎么看待创业板业绩变脸?

  薛荣年:上市公司赚钱了不是我们的功劳,同样,上市公司亏钱了也不是我们的过错。

  在投行对IPO项目的保荐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核心是这个项目符不符合证监会制定的条件,而不会去干涉公司本身的经营,这也是我们干涉不了的。同时,创业板业绩变脸现象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原因很复杂,以国联水产为例,上市第8天公告上半年亏损,这在我们的招股说明书中已经详细解释了,以对虾为主业的国联水产经营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因素,上半年收入少,下半年多。

  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财务指标是个门槛,公司管理的规范性才是核心,因为要求具有成长性,那么业绩波动性大必然是创业板公司的特性。创业板的游戏规则是券商保荐、证监会审核、投资者判断。

  《中国经营报》:创业板诞生至今,“三高”现象就一直被市场所诟病,其中,有人认为,券商投行利用高发行价使得上市公司获得超募资金,从而获得高回报,你怎么看新股定价问题?

  方向生:创业板出现这么多现象,业内的人都在思考。此次新股发行定价改革,称为“定价的市场化”,方向很明确,证券市场改革这么多年,为何今天才改革定价?因为定价是整个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分,所有的市场现象都是由定价衍生过来的。在这一段时间内,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矛盾都在此时产生碰撞。

  “超募”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存在这个名词,实际募集资金高于招股说明书中公告的募集资金不能称为超募,如果说我们为了超募,那干嘛不直接提高发行价,使得实际募集与预计募集吻合,那么就不存在超募这个说法了。

  定价过高或者破发等现象都是市场目前无法准确判断价值的一种体现,本该投资者去判断的,实际上,风险与收益是对应的,新股认购风险本来就比二级市场买卖要高得多。

  《中国经营报》:对于创业板的“三高现象”,以及今年以来的破发、高送转、业绩变脸等现象,投资者将原罪归结于投行只顾IPO项目数量而不顾质量,在保荐过程中过度包装,不负责任,更有传闻称平安证券在2010年投行业务大丰收是因为给予保荐项目组过高的分成,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薛荣年:与传闻恰恰相反,我们的保荐人队伍大概80多人,绝大部分是我们自我培养,从其他券商跳槽过来的大概10人左右,变动幅度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我们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大概24亿元,与项目组的分成比例大概是7∶3,而且,我们从不和保荐代表人签订什么限制性合同,都是来去自由的。

  方向生:如果我们的分成过高,那么就无需做那么多项目,一个项目就抵得上几个项目了。平安投行中流传一句话,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拿三个人的工资。破发也好,业绩变脸也好,都是由于市场价值体现尚未形成造成的。拿破发来说,总有人说市盈率的高低,实际上,看似计算方法简单的市盈率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企业的成长性或者说成长的确定性是判断市盈率的标准。另外,市盈率高低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达到预期的时间长短。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