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研究报告三大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11:04  现代快报

  近段时间以来,“石墨烯”事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券商研究报告的簇拥下,以中国宝安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疯狂上涨,而正当炒作进入白热化时,几家相关公司又纷纷澄清称“没有石墨矿”,此后石墨烯概念股纷纷回落。这不仅让众多跟风炒作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更让人不得不反思,披着实力和专业外衣的券商研究报告,究竟隐藏着多少猫腻。

  《北京商报》

  猫腻之一

  “资”“精”不足导致报告很随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股票的依据之一,但现在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有时显得很随意。

  “首先是现在很多研究员资历太浅了。”北京投行界知名人士顾先生告诉记者,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除此之外,精力不足也是一个原因,一般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很难长时间沉寂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一位曾经任职于某券商的分析师李先生对记者称,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会非常忙碌,有时候周末都要出去讲课,偶尔还会上上电视。

  “就是为数不多的调研,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李先生称,当他在调研的时候,根本不指望公司会提供绝对真实的情况,他们必然在局部存在夸大或隐瞒的情况。而作为分析师,在调研前必须做足功课,准备足够细的问题,但现在分析师很难真正做到这些。

  猫腻之二

  券商与主力资金暗中勾结

  如果说仅仅是资历和精力不足,使得券商研究报告的可信度打了折扣,那只能说是客观原因,而目前市场中流传的部分研究报告,有的明显是几大机构勾结起来引诱中小投资者上当的圈套。

  对此,北京的行业分析师陈女士称:“其实这在业内属于半公开的事情,分析师的报告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为何券商分析师要巴结基金公司等大机构?陈女士解释道,一方面是因为有可观的好处费,而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来自目前券商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一般手握巨资,需要租用多个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

  “其实在我看来,目前市场上很多概念炒作都是延续了这一条路线。”陈女士表示,无论是目前引起巨大争议的石墨烯概念,还是过去的锂电池概念、超级细菌概念,都如出一辙。

  猫腻之三

  不敢得罪上市公司

  有关机构对一券商近一个月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粗略统计,结果显示,在A股报告中,出具“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占全部报告的比例为70%,“审慎推荐”的占比20%,“中性”占比10%。可见,几乎看不到券商推出负面的研究报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一环,券商研究员同样不敢得罪他们。”某北京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坦言,一般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接下来有再融资计划,或者股东有减持冲动的,都会来找券商写正面的研究报告,并希望券商成为中间人,帮其联系参与再融资的投资机构或者愿意接盘的投资者,并许以不菲的酬劳,此外,今后一旦该公司又有下一步的增发或者发行债券等相关工作,必然会选择此前比较“亲近”的券商。

  专家观点

  看研报还需擦亮眼

  对于普通中小股民来说,券商报告仍是难得的学习工具。好的券商报告可以引导投资者正确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活学活用手中的券商报告,专家提出三点要素。

  首先,券商或研究员的实力十分重要。目前口碑较好的大投行,其所出的报告权威性较高。

  其次,构建自己的数据库。很多研究员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所出的报告可能有硬伤。而投资者应该注意收集关注股票的相关行业、行业内公司的报告,进行综合对比,而不是盲目投资。

  再者,就是要学会看报告的艺术。听到某只股的消息后,可以主动找些报告来看,分析消息的可信程度,另外,看报告不要只盯着目标股价,关键是看报告的内在逻辑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