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营业部扎堆沿海 中西部现大片盲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 07:34  证券时报

  编者按:“嫌贫爱富”乃是商人的本性。作为一个专门和金钱打交道的行业,哪里钱多就去往哪里,无疑是券商骨子里难以抑制的冲动。这一点,从六成营业部扎堆沿海可见一斑;从三成新设营业仍然选址沿海也可见一斑。不过,钱多的发达地虽然聚敛财气人气,却未必都能变成券商账面上的盈利。君不见,广东上海江浙佣金战惨烈,万五一出,营业部亏损一片?君不见,仅有3家营业部的西藏,照样坐享百亿资金往来巨利?所以,看似证券“蛮荒”之地,或许也一样“钱景”无限,就看诸君愿否前往那片“蓝海”之地了。

  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

  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相对应,我国内地证券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广东、浙江等十个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聚集了六成证券营业部,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却还有120多个县市级城市没有一家证券营业网点。

  1

  广东营业部数量占全国14%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资料统计,截至2010年8月下旬,全国共有证券营业部4180家,证券服务部131家,覆盖了内地全部省份,不过,在具体分布上却极不均匀。

  统计显示,营业部数量最多的10个省市拥有2705家证券营业部,占当前营业部总数的64.7%。而营业部数量最少的10个省市自治区合计仅拥有356家证券营业部,仅占当前营业部总数的8.5%。

  从单一省份拥有证券营业部的数量分析,去年GDP总量居全国之首的广东省具备绝对优势,以586家证券营业部数量高居榜首,是营业部数量最少的10省市自治区证券营业部总量的1.65倍,占当前全国营业部总数的14.02%。紧随其后的是上海、浙江、江苏、北京,拥有证券营业部数量分别为462家、313家、248家和231家,占当前全国证券营业部总数比例分别为11.05%、7.49%、5.93%和5.53%。

  拥有证券营业部数量少于100家的省份有15个。其中,拥有证券营业部数量最少的西藏地区截至目前仅拥有3家证券营业部,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各拥有营业部9家和16家。在15个营业部数量少于100家的省份中,除山西、天津、吉林外,其余12个地区均属于西部地区。

  2

  近三成地区无券商网点

  统计还显示,现有的4180家证券营业部归属于国内296个电话区号所在的地区,也就是说,在按电话区号划分的全国420个地区内,尚有124个地区(以电话区号划分)未设证券营业部,占比总数的29.52%。

  同样按上述统计口径分析,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拥有的营业部数量分别拥有462家和231家外,深圳拥有的证券营业部最多,达208家;其次为广州,拥有证券营业部数为131家。除上述4地外,拥有证券营业部数超过100家的还有杭州市和成都市,分别拥有证券营业部116家和104家。紧随其后的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也分别拥有证券营业部90家和84家。

  电话区号划分的地区拥有证券营业部数少于10家的有219个地区。其中,仅拥有1家证券营业部的地区有37个,拥有2家证券营业部的地区有41个,拥有3家证券营业部的地区有30个。

  从营业部的省级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分布最广,几乎每一个电话区号对应的地区内都拥有相应的证券营业部;而西藏、青海和宁夏分布最不均匀,营业部几乎仅分布在省会城市及省内相对较大的几个城市,大多数地区依然还是证券盲区。

  3

  未来竞争不靠网点

  对于证券营业部分布现状,广东省一位证券公司总裁表示“并不意外”。他认为,证券投资本来就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而从事证券投资的人员大多拥有一定经济基础。在温饱和生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地区,现在谈理财需求可能并不现实。相对应的,在这些地区开设证券营业部也不会产生什么效益。

  另一位区域性证券公司副总裁认为,证券公司新设证券营业部均经过仔细研究,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区域分布和覆盖问题,还包括现实盈利和效益问题,只不过在具体操作时会根据各自的规模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毕竟,证券营业部的设立并不仅仅是将经纪业务的触角深入到当地,随之而来的还有该券商的品牌和服务以及其他各项业务的跟进。

  上述副总裁介绍,一般而言,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券商,在营业部分布上更多的是从战略上考虑布局和覆盖。因为他们需要市场份额和业务覆盖率。而一些中小型券商,更多的考虑是短期的投入产出比,也就是如何能尽快盈利从而产生效益。在竞争太激烈的地区新设营业部可能有规模而无效益;而经济太落后,则可能长期面临亏损。

  “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非现场开户的放开和经纪业务的转型,有具体营业地址的证券网点会逐步缩减,证券营业部的传统职能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某上市券商经纪业务副总经理认为,届时证券公司将更多地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业务,争夺市场和地盘更多的是依靠服务水平和品牌。

  新设网点 发达地区仍是最爱

  不仅已有的营业部爱“傍大款”,新增的营业部也“嫌贫爱富”。统计显示,自2008年6月证监会正式受理证券公司新设营业部以来,近三成新增设的证券营业部依然扎堆在广东浙江等沿海一带,而那些暂时尚未饱和的发达地区则成为券商新设证券营业部的“香饽饽”。

  日均新增证券营业部3家

  有关统计显示,自2008年6月6日新设营业部开闸以来,截至2010年8月,全国范围内包括服务部翻牌、异地迁入和新设在内的新增营业部总数为1390家。其中,新设证券营业部654家、服务部翻牌新增636家、异地迁址新增100家。按年均250个工作日计算,则日均新增营业部约为3家。

  从新增证券营业部所属区域分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受到证券公司追捧。统计显示,1390家新增证券营业部中,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四地新增证券营业部总数为423家,占全国新增证券营业部总数的30.43%。其中,广东省新增数最多,以新增137家证券营业部高居榜首。浙江、江苏、福建分别以113家、95家和78家的新增数位居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开始受到证券公司的关注。统计显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和安徽此轮新增营业部数量相对较多,8省共新增加证券营业部475家,占新增总数的34.17%。而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的湖南省更是受到了券商的广泛关注,以新增81家证券营业部的数量位居新增营业部数量排行榜的第四名。

  未饱和发达地成“香饽饽”

  今年6月,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鼓励证券公司在网点空缺或不足的地区新设营业部,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一份《证券营业网点相对饱和地区名单》,供证券公司参考。

  不过,令监管层始料未及的是,这份名单反而引发了一些券商对未饱和地区的争夺。以深圳为例,在《证券营业网点相对饱和地区名单》中,深圳未饱和的为盐田区、宝安区和龙岗区,这些区域引发了包括深圳本地券商在内的大批证券公司争夺。深圳本地一家大型券商捷足先登,获准同时在宝安和龙岗两地设立5家营业部。而另一家券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慢了半拍,宝安区和龙岗区9月份就要被调为饱和区域了,不再批准新设证券营业部。”一位上市券商南方分公司总经理说。不过,他们还是抢在8月底给监管部门递交了新设2家证券营业部的申请。

  据这位总经理介绍,这种激烈的争夺并不仅仅发生在深圳,广东省的一些其他市县都有发生。他介绍说,现在的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已全部被调为饱和地区,不再允许证券公司再申请新设营业部。

  佣金战惨烈发达地区增收不增利

  东南沿海不仅是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证券公司收入的重地。统计显示,东南沿海省份对券商利润贡献最大;不过,这些地区也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今年上半年券商在这些地区的营业收入下滑亦比较明显。

  截至目前,13家上市券商都已完整披露2010上半年财务报告。除招商证券外,其余12家券商都公布了地区营业收入分布情况。据证券时报社数据部统计显示,在不计总部营业收入的前提下,12家上市证券公司上半年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和广东六省市共实现了营业收入81.94亿元,占12家上市券商总营业收入的30.15%。与此相对应,12家上市券商在上述6省市的营业部数为589家,占1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总数的47.39%。

  具体而言,经济大省广东当之无愧地稳坐12家券商营业收入贡献第一名。在不计总部收入前提下,12家证券公司上半年在广东共实现营业收入21.89亿元,占上述12家公司半年合计营业收入的4.03%。紧随广东之后的是上海和浙江,上述比例分别为2.90%和2.58%。

  不过,随着近两年来证券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经纪业务佣金战的加剧,券商在这些地区的总体营业收入下降态势非常明显。

  上述12家上市券商中,可以完整统计到2009年上半年该项数据的券商有10家。统计显示,尽管这10家券商在前述6省市的营业部数量从388家上升到了464家,但上半年在上述6省市实现的营业收入却整体下降,(不计总部收入)为60.7亿元,降幅为24.52%,略高于上半年全国证券买卖交易佣金费率22.31%的降幅,显示出这些地区竞争程度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激烈。其中,券商营业收入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地区为广东、浙江和北京,降幅分别为31.92%、26.92%和20.76%。

  上半年,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少证券公司大打佣金价格战,开户即万分之五的证券交易佣金时有出现。价格战剧烈地改变着这些地区的经纪业务格局,也令证券公司在该地区的收入出现增量不增收的现象。

  效益才是“王道”

  是在一个营业部扎堆的地区甘做不入流的“凤尾”,还是到一片尚未开发的地区争当“鸡头”,作为证券公司的决策者们最终必须考虑的都应是效益,即投入和产出比。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营销案例。亚洲某鞋子制造厂两位行销人员到非洲考察。甲君在非洲举目所见都是赤脚的非洲人,认为没有人穿鞋,非洲没有市场。乙君却认为非洲市场潜能可观,连夜致电总公司,催促加速生产,以应付未来的需求。同样的非洲市场,甲乙两君却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

  当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在考察网点铺设地时,往往只将目光瞄准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一味的以GDP为标准来衡量。殊不知,在GDP发达的地区早已是营业部林立,佣金早已降至万五,甚至更低,在成本高企的市区利润已经降至微乎其微。同时,根据10家上市券商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这些证券公司在江浙等6省市上半年营业收入平均都下降了两成左右。

  激烈的竞争导致收入的下滑,家底厚的大券商新设营业部或许还可支撑,中小券商就很难说了。国信证券研究报告预测,在日均股票成交额为1700亿元的假设下,大、中、小型券商的经纪业务盈亏平衡佣金率分别为万分之三点四、万分之三点七和万分之五点九,打佣金战中小型券商根本不是大券商对手。而拼服务则需要技术投入、人才投入和强大的后台支撑,中小券商实力更难以与大券商相抗衡。发达地区看似风光无限,扎堆于此却可能在总部特赦的两年亏损期限内无法实现盈利。

  有一家小型证券公司就抛弃惟GDP是从的理念,在去年新设营业部时选择了一个别的券商压根看不上眼的三线城市。一年下来,该营业部通过在当地广泛开展证券投资基础知识、投资者教育活动,到去年年底就实现了微盈,而今年已有望收回大部分成本投入,成为当地片区名符其实的“鸡头”。

  此外,根据中国证券业发展方向和海外券商的发展轨迹,未来证券公司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必然会越来越弱,物理网点更多的是对区域业务起到后台支撑作用,对周边地区业务形成一种辐射。如此,必然会要求券商在网点布局上拥有一定的广度和覆盖面。而从中国证券业协会6月份公布的《证券营业网点相对饱和地区名单》,其目的也就是鼓励券商合理分布各自网点,新增网点尽量往尚未饱和的地区分布。

  据证券时报社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资料进行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仍有120多个县市级城市没有一家营业网点。而今年前8个月全国各省营业部平均交易排名上,证券营业部拥有量最少的西藏却以126.78亿元的交易量位居排行榜第七位,小日子过得并一定比上海等大都市营业部差。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管你“鸡头”还是“凤尾”,能产生效益才是“王道”。谈及此,记者忍不住还想提示一句,一些未受关注及重视的地区真的是商机无限,就看您是乙君还是甲君。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