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券商资管老总苦叹投研用工荒 人才瓶颈待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 04:12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孙 闻

  “‘累’,就这一个字。”面对记者,侃侃而谈的黄总显露出一丝无奈。

  黄总是内地一家中型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成功发行了数只集合理财产品,净值排名前列。由于业务非常繁忙,团队每个人都需要身兼多职。而作为总经理,黄总需要在设计、投资、营销等不同业务环节指点江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在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中小券商缺乏优秀投研人才,要发展必须要突破人才瓶颈。”黄总语气中透出焦急。

  但这一问题却不容易解决。据黄总介绍,他的部门也曾多次招聘,但很快就发现,人来了就走。而实际上来应聘的也算不上业内最优秀的人才。

  留不住人才,原因至少有两方面。黄总总结。一是投研部门位于内地而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真正的高端人才不会来。二是公司薪酬对这部分高端人才没有吸引力。

  众所周知,发达城市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是投资经理创造优良业绩的重要条件。而且一线城市的薪酬也明显高于内地城市。实际上,不仅仅只有黄总备受人才缺乏的困惑。另一家小型券商的副总裁也向记者大倒苦水:券业优秀人才稀缺,人才竞争激烈;如果是深处内地就更缺乏吸引力。作为对策,该公司不得不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地点。

  实际上,光靠办公地点迁移,没有竞争力的薪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才流失可能。黄总向记者强调,同业公司时刻窥伺,手下的员工需要像宝贝一样捧在手里。

  改善薪酬机制仍是吸引人才的撒手锏。“我已经力所能及地为投研人员争取最好的待遇,公司也做出了灵活调整。但毕竟作为一个部门,薪酬水平不能超越公司基本薪酬架构。”黄总说。

  总体来看,对中小券商资产管理老总们来说,手中的砝码分量并不重。因为虽然资产管理业务为公司创造了新收入,但在公司总体利润中占比仍比较低。公司没有动力改善资管薪酬机制,就难以吸引人才;引进不了人才,资产管理就更难以做好。

  面对这一现状,黄总忧心忡忡,毕竟好的投研队伍是业绩的保证。而按照规定,公司研究所和资产管理部门需要进行风险隔离,资产管理部门面临研究人员缺乏的状况。

  目前,券商资产管理单只产品可以募集到超过20亿的资金。“在这一资金规模上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具备相当实力的自有投研团队,仅靠投资经理读研究报告,敢于下这么大手笔的投资吗?”黄总质疑道。而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配比已经达到了1:3。

  另一方面,理念领先的同业公司已经率先改善资产管理在人员配置和管理机制上的处境。据黄总考察,一些公司采取措施从研究所调配了最优秀的研究员到资产管理部门任职;并改善薪酬,给予投研部门有竞争力的报酬。该公司资产管理业绩自此一路领先。

  “目前这些理念先进的公司已经不必为人才储备着急,一是调配员工不会轻易离开,二是其他公司的优秀投研人员争相进入。”黄总的眼中,一半是焦急,一半是艳羡。“资产管理仍是新兴业务,目前即使是大券商和中小券商的差距也不大,如果能率先理顺机制就可以抓住机遇,而稍一迟疑,就可能丧失机会。”他说。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被黄总看作是理顺机制的最佳机会。目前监管层正推动券商试水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理顺管理机制、薪酬机制等方面制度建设,完全可以采用投资业务模式进行报酬考核。心忧之下,黄总对这一模式寄予厚望,“应该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他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