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研究员叶志刚涉嫌勾结私募被查的消息一出,市场上关于券商研究人员职业操守和公信力的讨论立时铺天盖地。
然而,叶志刚事件不过是掀起了冰山一角。
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叶志刚”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叶志刚们”背后,显山露水的是中国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深不可测的利益链条与潜在规则,以及形成这些链条与规则的不成熟也不完善的机制与结构。
眼下,声讨研究员的声音似乎盖过了一切,人们可能忽略了事件中另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在层层监管下多少有些畏首畏尾的保守做派,私募和游资如今是市场上翻江倒海的公认主力。在许多概念和个股的非理性炒作中,私募都是当之无愧的始作俑者;在与研究人员的所谓合作中,私募也往往率先抛出巨额利益诱惑投资。
正是对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特殊群体,监管长时间内缺位,直到现在,对于私募仍旧没有非常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监管规则。如果叶志刚事件所传属实,那么当事双方显然各有过错。监管部门在对作为卖方的券商进行有力监管的同时,切不可放松甚至忽略对私募领域的必要监管与反思。否则,“叶志刚”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