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猎头自述:十几家券商下单挖保荐人 价码30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6日 06:26  理财周报

  可能比2007年更抢手,“不是所有的保荐人都值钱”

  理财周报记者 贾华斐/文

  “不过才过了两个月,市场上就冰火两重天了。”范德国际首席人力咨询师赵成龙对理财周报记者感慨,“5月份的时候还是卖方市场,很多保荐人想跳槽没处去,现在已经是买方市场了,券商到处挖人挖不到。”

  随着IPO的开闸和创业板的推出,沉寂许久的券商投行业务部门开始忙碌起来。而这些部门的“大佬们”繁忙日程里的一项,就是为自己部门准备更充足的保荐代表人(下称“保荐人”)资源,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项目。

  一些此前一直想要跳槽的保荐人此时反而打算“再看看”——他们所在的公司也有了许多新项目,有些项目是他们此前跟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保荐人会想,现在走等于从零开始,还不如把手上的项目做完再作考虑。”和数百个保荐人保持密切接触的赵成龙这样解释他们的心态。

  “求贤若渴”的券商们开始求助于赵成龙这样的猎头。范德国际在猎头圈内以“只做保荐人”著称,拥有包涵至少400位保荐人的经历、主要项目、甚至兴趣爱好在内的资源库。

  “我现在手里至少有十几个挖保荐人的单子。”赵成龙憧憬,“如果能把这批单子做完,光保荐人这块我们今年就能挣几百万。”

  月入几千元到年薪上百万

  在2006年之前,与中国资本市场一样,保荐人蛰伏在投行里,过着平静甚至有点清苦的日子。“那时候他们主要依靠工资过日子,一个月也就几千块收入。”赵成龙介绍。

  他们的“清苦”在2006年结束了。从2006年底开始,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这一群体开始受到重视。“我们也是从2006年开始关注保荐人市场的,在2007年已经和很多人建立了不错的关系。2007年,我的一个保荐人朋友拿了60个月的薪水,还有分红以及签字费。”赵成龙介绍。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保荐人的“百万身价”成为普遍现象,他们也一跃成为金融市场里除管理者外身价最高的一群人。几乎同时,争夺保荐人的大战开始拉开了帷幕。赵成龙介绍,2007年,他们公司依靠“转会”保荐人获得的收益超过300万元。

  这样的好时光在2008年的下半年戛然而止。2008年,随着IPO的暂停,保荐人们不仅拿不到新的项目,手里的项目也迟迟无法上市退出。这一年,他们清闲了许多。

  一些券商一直没有项目,慢慢地,供职于这些券商的保荐人开始感到焦急。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保荐人代表若是2年之内一直没有项目,其资格就要被取消。“因为没项目,有些保荐人整个团队想集体跳槽。”一直到今年5月,整个保荐人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

  而已经拉开帷幕的“挖角大战”直接增加了保荐人们的收入。“我有个保荐人朋友刚刚跳槽。他今年的项目也不少,前两天算了一下,加上转会费、年薪、签字费,他今年的收入将超过300万。”

  “至少有四五十人会跳槽”

  “有些消息灵通的券商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了。”赵成龙介绍。迄今为止,他们公司已促成6名保荐人转会,而目前手里还有十几个保荐人的岗位“虚席以待”。

  这十几个岗位来自南方的一家大型券商,以及北方和中部的一些中小券商。他们的目的也并不一致:南方的那家券商自身拥有丰富的保荐人资源,但由于在2008年下半年曾裁掉占总数约20%的“准保代”,目前急需有经验的保荐人补充。而其余几家也有刚刚筹备了研究所的,或者是希望通过增加保荐人数量涉足创业板的。

  “我还拒掉了两家。”赵成龙介绍。在保荐人眼里,这两家属于不能去的“东家”:行情好的时候,他们挖人,一到行情不好就开始裁人。

  赵成龙介绍,一般来说,保荐人市场有一半的人都是不经过猎头,自然流动的。而在非自然流动的案例中,范德国际能占到大约一半的市场份额。“我估计,今年所有保荐人里至少有四五十人会跳槽。”

  这些保荐人跳槽的身价不一,猎头们按照身价从中收取30%的费用。“举例而言,假如一个中金的保荐人跳槽到光大,按照一般价位,光大需要支付给保荐人150万年薪,150万的转会费,这部分转会费一部分是赔偿给老东家中金,一部分支付给保荐人算作项目损失,另外,光大还要支付给我们该保荐人薪水的30%也就是45万。挖一个保荐人,光大需要支付345万。”

  还有比这更高的代价。赵成龙介绍,具体的价格是由保荐人和券商进行协商,有的能谈到200万。

  万事俱备东风来吹

  最近的“挖角大战”并不是毫无缘由。事实上,即使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一些有利于保荐人身价的因素也在悄悄酝酿。

  首先,经过2008年整个A股市场的跌宕之后,许多券商的老总们反而更重视投行业务。“整个经纪业务增长缓慢,价格战越打越烈,万分之几的佣金水平都在市场里出现了。”赵成龙感慨,“我接触的券商老总们都更重视投行业务了。”

  “市场里75%的券商投行部门都不挣钱,但老板们反而在这里投注了更多的精力。还有些券商,还没有拿到投行业务资质就开始筹备投行部门。”赵成龙透露,和他相熟的中部某券商尚未取得投行资质,但今年开始已为筹备投行部门花费了上千万元,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支付保荐人的薪酬。

  其次,尽管保荐人数量有所增长,但有资源、有经验、有人脉的保荐人代表数量仍十分有限。

  “不是所有的保荐人都值钱。”赵成龙介绍,刚刚通过考试的那批保荐人就不受市场青睐,除此之外,2008年证监会曾增加了保荐人考试的通过概率。“客户普遍觉得那批保荐人资质水分较大,再加上此后市场变淡,那些人中很大一部分都从未做过项目。”市场上将这些没有跟过项目的保荐人代表称为“准保代”。

  而在资格较老的保荐人中,他们跟过的项目大小,积累的人脉资源等因素也决定了这些人的身价。“证监会不仅对券商们排座次,也对保荐人排印象分。一些在证监会口碑较好的保荐人代表,所跟项目通过的概率会更大。这样的保荐人就比较抢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IPO的开闸和创业板的推出,直接加剧了保荐人市场的火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