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南证券或成券商借壳最后一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4日 01:37  证券日报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式更多体现为解决历史问题的个案,而不是鼓励其他券商去借壳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西南证券长达两年多的借壳终于名至实归,*ST长运也由一家水上运输公司变身证券公司,实现华丽转型。

  *ST长运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已经在2009年2月17日完成公司名称、法人和注册资本等工商变更登记,从而正式更名为西南证券。新登记的西南证券注册资本约19.04亿元,法定代表人为西南证券总裁王珠林。公告同时显示,截至2009年2月17日,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持股权已换股折算为公司股份,并已在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完毕股份登记手续。西南证券股份总数已变更约为19.04亿股,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约为16.63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为2.4亿股。

  其实,西南证券借壳上市的方案在2008年中就已公布,当年11月21日,证监会有条件通过相关方案。今年1月22日,*ST长运宣布证监会批准并购重组时,还豁免了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收购人的要约收购义务。

  借壳路一波三折

  历经两年多的漫长等待,西南证券的借壳上市之路终于柳暗花明。然而回顾西南证券的上市之路,却可谓一波三折。

  2006年11月24日,ST长运与西南证券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书》,拉开了西南证券借壳上市的序幕。当年12月7日,ST长运的限售股股东们之间签订了重组协议。

  西南证券原本与“天同系”关系密切。天同证券的实际控制人山东联大集团,控制了西南证券的大股东重庆国投,由此成为西南证券实际控制人。

  其实,山东联大集团一直有意将天同证券与西南证券合并。

  早在2003年7月,天同证券董事长段虎召集天同证券多位高管及43家股东代表齐聚山东威海,通过了天同证券收购西南证券股权进行合并重组的方案,并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同系”陷入了坐庄危机。由于出现巨大资金窟窿,天同证券遭遇强制托管,西南证券也开始陷入危机。

  于是,重庆市开始为西南证券救赎奔波,并找到了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银投资)。在重庆市政府的努力争取下,建银投资最终同意为西南证券注资,西南证券也成为少数几家获得建银注资的券商之一。

  2006年10月中旬,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根据重组方案,建银投资将注资11.9亿元控股西南证券51%的股份,另外提供8.1亿元的流动性借款。在建银注资之前,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下,西南证券追回股东挪用资金5亿元,将原来16.3亿元的股权缩水一半,并由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渝富)注入3亿元资金,使资本金达到11.15亿元,满足了中央注资券商的条件。

  此后,由于“一参一控”问题,建银投资将所持有的西南证券41.03%股权转予重庆渝富,重庆渝富成为西南证券第一大股东;同时由于此间市场经历较大幅度调整,ST长运和西南证券再签协议调整交易价格,西南证券全部股权作价42.64亿元,相当于1.825元每单位注册资本。

  最近的公告显示,收购完成后,收购人重庆渝富、中国建投及其他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存续公司的股份为1515579022股,占ST长运发行完成后存续公司总股本的79.606%。其中,重庆渝富持有939536796股股份,中国建投持有164213506股股份,其他一致行动人持有411828720股股份,分别占存续公司总股本的49.35%、8.63%和21.63%。

  而为了充分维护对本次合并持异议的股东权利,将由重庆渝富作为第三方赋予ST长运所有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东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权利,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份将按照ST长运股票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2006年11月24日的收盘价每股人民币2.81元取得现金,相应的股份过户给重庆渝富。

  或成券商借壳最后一单

  包括西南证券在内,目前我国已经有9家上市券商,其中7家通过借壳方式上市,1家通过IPO上市,而另一家则以既非借壳亦非IPO的方式达到了上市目的。对于此次西南证券成功借壳*ST长运,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更多是对历史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鼓励其他券商去借壳。

  当然,对券商来说,它们还是希望能够借壳上市,因为借壳比IPO快捷、方便。但借壳并不会成为券商上市的主流,因为现在满足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很多,而借壳可能让一些资质平平的券商上市,监管当局也不太可能总让券商通过借壳方式上市。

  分析人士指出,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很有可能是券商借壳最后一单。因为公司上市需要连续三年盈利,但是借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借壳往往会出现内幕交易,如广发证券在力争借壳S延边路期间就曝出了广发证券高管涉嫌内幕交易。为了杜绝该类事件的重演,证监会在此前便停止了券商借壳上市的审批。

  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不同,上市券商同时扮演着资本市场的服务者和融资主体两种角色,这种角色冲突会让券商在借壳过程中把内幕交易、违规操作等问题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此外,券商借壳上市后,并非就踏上了一条坦途,各种隐患就像暗礁一样,随时可能给券商的经营带来障碍。上市券商同时具备自营股票的制度优势与内幕信息优势,一旦其在运作中背离了“发展主业”的初衷,转而陷入“谋求圈钱”的短视行为之中,整个股市的健康发展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损。

  当然,券商实现上市只是形式上的第一步,只有通过严格的IPO审批程序,券商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才能得到历练与升华。也只有经历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内控机制等制度规范制约,券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公平中介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