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志凯:从邓小平的翻译到投行博士(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04:46  证券日报

  对话高志凯:轰然倒下的投行不应掩盖华尔街的闪光点

  随着五大投行相继没落,华尔街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记者就此与高志凯博士进行了对话。

  “后华尔街模式”

  以资金作赌注获取暴利

  记者:您曾任职于摩根士丹利多年,也曾担任过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您认为华尔街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高志凯:华尔街几大投行轰然倒塌,最大的问题是为了追求暴利,风险控制失效,自营业务尾大不掉。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华尔街投行跟我当年为之效劳的公司经营理念已经大不相同。

  亚洲金融风波以及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以2000年前后为界,在此之前,华尔街几大投行的业务重点都是传统的投资银行、即财务顾问和公司融资业务。从收入和利润来看,当时传统的投行业务约占一半以上,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相加也不到一半。

  当时资金成本较高,融资也没有什么门道。比如美林证券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一家为千家万户提供买卖股票服务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很少。摩根士丹利当时一向特别重视投行部的业务,自营业务在公司里的地位远不如投行业务。由于公司并不拥有雄厚的股本金,凡是动用公司自有股本金的任何项目和交易都是慎而又慎。

  我记得有一次摩根士丹利包销发行一家公司的债券,就在债券发行前后不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最后自己手里库存了一大堆债券卖不出去,4亿美元就已经压得气喘吁吁。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公司老板就半开玩笑地说,今年不发奖金了,要发就发这些库存的债券。

  但是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尤其是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投行的自营业务开始飞速发展,恶性膨胀。当然,外部原因是因为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而连续降息,使得资金成本很低,如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资金甚至一度达到没有成本、甚至负成本的地步。低廉的资金成本使得投行产生了扩大规模、扩大自营业务的冲动。在追求暴利的驱动下,投行的自营业务急速膨胀,并且利用各种方法不断加上更高的杠杆,风险防范置于脑后,以为天下真还有永远不会结束的盛宴。其实,如果真正做传统的投行业务,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资金。最后恶化到自掘坟墓,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

  市场上充斥的廉价流动性,再加上高杠杆率作用,使得华尔街投行越来越朝一个奇异的方向发展。即先融资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然后做风险越来越大的自营投资,再有意无意地把风险用复杂的结构设计和伎俩予以掩盖,使得实际杠杆比率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投行不断地以获取廉价资金为源头,不断扭动杠杆倍数,使得风险控制形同虚设。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可以印证这一点,即原来投行的高层大多出自投行部,近年来大多出自交易员,而且多是以自营交易为主。与此同时,传统的投资银行这一老本行的地位逐渐减弱,作用相对减少。同时,传统投行业务的相对独立性和服务性也发生了改变,成为不计成本打通客户打通前站的手段。最后再用自营的交易的业务来进行补贴和获利。到金融海啸袭来的时候,华尔街投行的自营业务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投行部已经退化到为自营业务打前站的尴尬地步,如果没有同自营业务分成的内部安排,已经无法支付投行家高额薪酬的窘迫局面。这不仅彻底改变了华尔街投行的经营理念,还造成了很大的利益冲突,因为投行部表面上是为客户服务,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了客户的敏感信息,实际上是自营业务也在盘算客户。人为财亡,最终伦理、道德、法律的低线不断失守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华尔街投行已经把所谓的以专家型、用脑力劳动来获取和创造价值的投行模式,变成了用资金做赌注来获取暴利的经营模式。不管是在外汇交易和商品交易,以及次贷等金融产品里边,都变成了这种交易方式。此外,再加上人心本性的贪婪以及政府监管的疏忽,华尔街投行最终轰然倒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券商几乎是

  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记者:面对不断范围不断扩展的金融海啸,中国投行业面临哪些挑战,又如何应对?

  高志凯:我认为,国内的券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金公司,一类是其它证券公司。中金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准确把握以及高人一等的国际化定位,中金逐渐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投资银行。我们当时等于是带着摩根士丹利的技术回国,等于是把整个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一些优秀的概念、理念和工作方法等带到了国内。有很长一段时间,中金公司所能做的事情,国内其它的证券公司都做不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

  除了中金公司,国内的投行远没有达到华尔街优秀投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国内这么多家证券公司,几乎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没有差异性,经常是以同样的原因赚钱,也以同样的原因亏钱。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不是很看重专业的创造财富、或者帮助客户创造财富的能力。投行业务的操作通常是公式化、表格化、格式化,缺乏技巧性,也缺乏风险意识。对于很多国内的投行,可以说唯一的风险就是拿不到项目。

  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一些优秀的证券公司脱颖而出,他们必须对市场有独到的判断,对风险有独到的控制,以及对于政策和经济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轨迹有高超的把握。此外,还要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必须具备发现价值、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客户规避风险,提供资金服务和专业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上台阶。

  应当鼓励国内券商

  合理正当创新

  记者:您怎么看待国内券商的发展?

  高志凯:尽管纷纷轰然倒地的华尔街投行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最近10年染的毛病,这不应该掩盖华尔街投行原来的闪光一面。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闪光的一面,恰恰是我们还没有获得的;而华尔街投行最近十年来染的毛病,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沾身?如果不及时提醒自己的话,这种悲剧将来可能发生在国内券商的身上。

  目前很多人谴责华尔街投行的金融创新。值得提出的是,金融创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利欲熏心、无视风险、掩盖风险、以邻为壑的金融创新,其实这些所作所为,已经不是什么金融创新,而是近乎于欺诈。我们在吸取华尔街投行失败教训的时候,不应该否定创新,而是应当鼓励合理正当的创新,投行要充当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采访手记

  厚厚的一本《建言献策汇编》,内容涵盖:奥运会安保、央企问责制、关于限售股的建议,关于国际争端的建议等等,一些重要建议还得到了公安部等重要部门的批示,而这仅仅是8个月里的建言献策。翻看着157页的建言集,难以抑制的感动涌上心头,翻看着凝结着高志凯博士智慧和深层次思考的157页文集,中华复兴的列车昂扬的、奔驰的轰隆声似乎就震响在耳边。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高志凯博士在中央电视台作了40多期节目,用他流利英语呼号国际援助。

  他为胡锦涛主席在耶鲁的演讲,极力协调。

  他崇拜基辛格博士,崇拜他的博士帽“希望死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上高志凯博士”。他也更希望成为基辛格博士一样为公共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而过不惑之年的他,理想,现实而又实际“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中国经济,多提几个好建议。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活到老,提到老。”

  高志凯博士是聪慧的,这毋庸置疑,15岁考上大学,21岁研究生毕业,但正是这位聪明的人,在外交部工作期间,5年睡在办公室,在别人下班后,仍刻苦地、持之以恒地研究各国的法律,日复一日。

  对于给伟人邓小平当翻译的经历,他很少跟别人主动提及,“我后来的每一段经历都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自我”,这就是高志凯博士的自信。

  “你始终走不到地平线,地平线总在你的前面。”这就是高志凯博士的事业追求精神。如果说它是一位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浪漫让他一路走来。“公共服务是我工作的主线,其他的工作是公共服务的附着体”,这就是他的职业底线。

  高志凯博士是谦和的、彬彬有礼的、睿智和健谈的。

  高志凯谈私募基金

  从国内企业的成长来看,民企融资的确很成问题,特别是银行贷款这一块。另外,目前国内民企股权的流动正在加快,这是因为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一代创始人目前已经五、六十岁,家族企业的交接班问题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代企业家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企业,将是一大问题。

  另外,国有企业的深化重组也在不断进行。由于种种原因,将会加速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股权流动。应该鼓励资金和股权都向最有效率的生产力流转,这样整个市场才能利益最大化,我们国内现在缺乏这种鼓励股权流转的机制,也缺乏这方面的服务。而私募股权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民企融资困难大,很多民企缺少资金,而私募股权基金所提供的资金,恰恰是银行资金的一种替代或者补充。私募股权基金拥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专业判断,能够及时发现价值、增加价值、创造价值,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升级换代的一个润滑剂和助推器。

  过去的10 到15年,基本上都是海外注册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运作各种项目,但是境外基金带来的是外汇,结构设计也都是国外的结构设计,出口必须在国外,这就可能造成外汇问题、资产流到海外、难以监控等诸多问题。因此,鼓励国内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对于帮助国内民企融资、国企重组、帮助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诸多好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