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大摩再遭丧才痛 金融挖角战起狼烟中国胜算几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00:53 北京现代商报

  全球银行业“挖角大战”狼烟又起,近日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再次下手,继挖走银行家贾米勒.阿赫拉斯(Jameel Akhrass)后,此次又挖走资深欧洲投资银行家艾德里安·米(Adrian Mee)。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资投行也开始转战中国。今年以来,各大外资投行中国区高管频频“走马换将”,先是花旗、摩根互换将领,后又有瑞银挖角巴
黎百富勤(BNP),如此频繁跳槽,折射出外资投行业务在中国的活跃。

  为了争夺广阔的中国市场,中、外资银行间也打起人才大战。为了引进优秀的国际人才,“抢先起跑”的中资商业银行常常不惜血本挖角外资银行。

  中外资对垒“挖角”大战

  去年浦发银行挖角恒生银行,令恒生银行痛失一员高管。今年3月,原汇丰银行(香港)信贷风险总监董乐明也跳槽到了中国银行。

  但令人忧虑的是,中资银行“输血”速度似乎赶不上“失血”速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早在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有4.13万人辞职,其中绝大多数流向外资金融机构。这种窘境一直未得到缓解,例如中国银行近三年来,有超过半数的优秀人才被外资机构挖走。近半年来,外资银行更是将“目标”从过去的管理层扩大到了业务骨干。更为不妙的是,中国金融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银行业,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领域同样在大规模“失血”。再过半年多,中国将向世界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届时中资银行是否有能力应对外资虎视眈眈的目光,还是一个谜。

  人才流失谁之过?

  中资银行优秀人才为何频频投洋?有专业人士认为,中资银行长久以来存留的体制问题、优秀人才追求个人发展、市场紧缺优秀金融人才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资银行人才频频流失的诱因。

  目前,我国中资银行尚未建立起高效有序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合理的薪酬保障体系。不论是工资分配制度、岗位配置机制、晋升机制还是绩效考核机制等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以能定岗的职位晋升机制,并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机会。显然在这些方面,中资银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机构能够为人才提供多方面的优厚条件。在中资企业,一个业务骨干月薪往往不过几千元,而外资机构提供的月薪动辄二三万。除薪酬水平外,丰富的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跨国际的专业眼光成为金融人才选择外资机构的理由。在他们看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日后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而这些至少在目前阶段,显然只能由外资金融机构提供。

  洋高管未必玩转中国“政策”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引入“洋高管”可以节省巨大的培养成本,但特殊的中国国情和跨文化操作的阻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输洋血”的预期收益。毕竟,再优秀的外来人才要真正熟悉中国市场总是要花时间的。

  另外,在积极“输血”的同时,中资机构是否也应该及时补漏,完善自身人才管理机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才“失血”。优秀人才的频繁换岗不仅对各个金融企业构成损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断适应新环境也对人才自身造成了一定损耗。

  更何况,目前中国尚处在体制转轨时期,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还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要想对其做到充分把握和有效运用,需要长时间的磨合。简单地说,就是洋高管未必玩得转中国“政策”。

金融业部分高管职位变动一览
日期 高管姓名 原任职公司及职位 现任职公司及职位
2006年3月 董乐明 汇丰银行(香港)信贷风险总监 中国银行总行信贷风险总监
2006年3月 蔡洪平 法国巴黎百富勤亚洲投行联席主席 瑞银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投行主席兼中国区主席
2004年5月 刘小俞 雷曼兄弟(亚洲)董事总经理 摩根大通中国董事总经理兼副董事长
2004年9月 杨志 摩根斯坦利驻香港投行业务董事 雷曼兄弟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管
2004年年底 葛熙诚 太平洋安泰人寿市场营销部总经理 花旗人寿业务营销负责人

  商报实习记者 潘颖/文 赵振超/制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