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龙筹股热舞新加坡股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9:43 新华网 | ||||||||
“今年中国公司去新加坡上市的热情不减,而且会更理性。”吴先生所在的投资公司主要为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新年伊始,他就在为手里的三四个单子忙碌着,这几家企业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新加坡作为上市地点,而它们大都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民营企业。 吴先生还告诉记者,一些盈利超过5000万的大企业也有意向去新加坡上市。“去年就
“龙筹股”的成功故事 天津中新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亚细亚陶瓷、亚洲创建、鹰牌控股、上海联合水泥、百嘉力、源光亚明国际、大众食品、鸿国国际、翔峰控股……在国内,这些企业的名字谈不上耳熟能详,而在新加坡的证券市场上,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正受到热情的追捧,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龙筹股”。 去新加坡上市的热潮始于2003年。此前,按照中国证监会“72号文”的规定,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与上市必须拿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无异议函》。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以境外控股公司的名义去海外间接上市,这些公司取得《无异议函》比较困难,最快需要四个月左右。想要去海外上市的民企最怕因审批时间过长而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2003年4月,《无异议函》制度正式取消,缩短了上市程序,推动更多的国内民企赴海外上市,包括去新加坡市场。 2004年,在新加坡首次上市的中国企业共42 家,平均认购倍数达92 倍,总计融资额9.33 亿新币。到今年1 月,这些股票平均涨幅超过21%。而 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的13家中国企业,总融资额达3.37亿新币,平均首日涨幅51%,超过当年发行新股的新加坡公司和其他海外公司,全年平均涨幅56%,换手率也比新加坡本地公司高出1倍。 现在,新加坡市场上的“龙筹股”大约60多家,市值多在1-2亿新币。制造业在新加坡市场最受青睐,此外,环保、污水处理、医药、快速消费品、电子、高科技、旅游等,都是新加坡市场较为认可的行业。 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北京等渤海湾区域的民企成为新交所吸收新鲜血液的重要阵地;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地缘和语言的影响,更多选择香港市场。 2004年,江苏企业境外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共有8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共筹集资金约8亿元,其中江阴新联通印务有限公司、江阴利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和苏州骏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新加坡上市。 江苏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徐彦武认为,江苏近两年尤其是2004年海外上市企业比较多,一方面是因为海外交易所和中介机构加大了在江苏的开拓力度;另一方面长三角的市场前景比较好,江苏有许多适合海外上市的优秀企业;而近半年的A股停发和二级市场下跌也使得很多本想在境内上市的企业产生许多疑虑,因此选择海外上市。 为什么去新加坡 新加坡证券市场有上市公司600多家,论规模不过是香港市场的一半,论活跃度也不及香港。不过,近两年“龙筹股”的逐渐增多,说明新加坡市场自有吸引中国中小企业的法宝。 江苏的鸿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2003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是南京市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也是江苏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鸿国集团董事、投资总监霍力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新加坡上市,是因为美国与国内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较大;香港市场虽然容量更大、交易活跃,但是中国概念股太多,国有大型企业多,公司在那里上市不一定能有更多关注;相比起来,新加坡市场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去上市,交易所、中介机构都很重视,与香港相比,亲和力更强,更主动一些,而且从主板来看,新加坡的门槛比香港低一些。 “新加坡市场规模比香港小,中国公司在那里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泰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强向记者介绍说,新加坡岛内经济总量有限,该上市的企业差不多都上市了,证券市场需要吸收海外新鲜血液。同时,未来5-10年间,新加坡会从过去的依赖欧美变为更多地依赖中国,因此,投资者对中国公司越来越青睐。 而在香港,提到中国民企股,投资人多半大摇其头,欧亚农业等公司的违规事件给投资者留下“中国民企不诚信”的坏印象。 而且,中国很多垄断行业的大盘股在香港上市,盈利1个亿的企业都被认为盘子太小,盈利5000万的公司在香港更是大池塘里的小鱼,不会有多少人关心你,交易活跃不起来。相比之下,新加坡市场规模小,盈利5000万的公司就会成为市场焦点。比如中航油,在新加坡一直是领头的股票,但是和中石油、中石化比起来就太小了。 “所以,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去香港上市没那么容易,或者说不一定是首选”,德明万银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董事谢犁女士分析,“大致来说,利润在8000万以下的民企适合去新加坡市场,尤其是民营的高科技制造业,在新加坡市场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估值,市场表现也不错。”纳斯达克自然是高科技企业心向往之的地方,但是去得了纳市的须是行业前一两名的实力企业,否则投资者不会买账。 和香港市场相比,新加坡市场上市门槛低,融资成本低,市盈率高,是其吸引中小企业的一大优势。 研究海外上市问题的清科公司研究员王维女士介绍说,纳斯达克市场的融资成本通常占融资额的13%-18%;香港主板市场大于10%,创业板在10%-15%之间;新加坡则在5%-10%之间,平均8%,显然是比较低的。 王维表示,企业上市时应该仔细考量不同市场的成本和收益,有些企业去香港上市,筹资额不到5000万港币,成本就要花费近2000万,从融资的角度看,不如去新加坡。 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各不相同,香港主板大约5至7倍,纳斯达克可达到二三十倍以上,新加坡市盈率平均8-12倍,虽然不及纳市,但比香港高。一位财务顾问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我常常接触一些中小型的民企,一般会推荐它们去新加坡上市。因为如果公司上市是为了提高知名度,那么香港市场的影响更大;但如果是为了融资,那么新加坡的市盈率更高。”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新加坡市场的规则非常灵活。比如,在对股东连续性的要求上,香港要求公司上市前和上市后原始股东的变动要小于5%,而新加坡在这方面没有要求,使公司在重组时有更多灵活性。 2004年3月31日起,港交所将视所有借壳活动为新上市行为,增加了借壳上市的难度。相比之下,新加坡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新加坡创业板和主板是一个体系,转板非常方便,达到条件便可自动转板;香港的主板和创业板则是两个体系,转板相对复杂。 在新加坡,如果公司股东预期未来会高速增长,所以不希望上市时出让太多股权,可以去创业板,出让15%股权或者5万股就可以,主办则需要出让25%。 警惕泡沫 来自江苏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统计的数据,目前,江苏有海外上市公司20家,其中香港主板9家,香港创业板6家,新加坡5家。迄今为止,江苏企业境外上市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10亿元人民币。2004年江苏省提出建设“W3100”工程,即争取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支持江苏省100家左右的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境外上市融资或步入上市融资轨道。其中,2004年底到2005年初争取上市5-8家,2005年20家,2006年40家,到2007年争取达到100家。 据了解,选择在海外上市的江苏企业里中小企业多一些,其中大多为民营企业。王维分析,国内虽然开了中小企业板块,但只是总股本的要求比A股低,三年盈利的要求并没有放松,全流通也没有解决。 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达不到要求,银行贷款也不很畅通,所以江苏省政府才会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去海外上市。 一面是海外证券交易所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而降低上市标准,一面是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推动企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方便之门大开的同时,一些企业难免头脑发热,留下隐患。 以新加坡市场的“龙筹股”为例,2004年新上市的不少中国公司股票呈现出高开低走的走势。吴强分析说,下跌的大多是发行市盈率过高的,比如23倍、29倍、68倍,“有些企业急于上市,并对首次融资的金额要求过高,于是过度包装自己的业绩,同时以高于市场预期的市盈率发售新股,出现泡沫,有的公司上市后业绩立刻下降,这也给‘做空’的市场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股价当然容易下跌。”更重要的是,一旦企业IPO跌破发行价,投资者会印象深刻,企业再融资可能性非常小。 “去年‘龙筹股’走势不好,一是市场不好,二是因为上市的企业太多了”,谢犁说,“证券市场也是物以稀为贵,去年10月以后,去新加坡挂牌的企业你追我赶的,甚至一个月上几家。企业多了以后自然没那么好了。”有一家生产果汁的企业,上市后就亏损,不仅自己的股价跌了下去,多少还影响到中国概念的整体形象。 吴强也表示:“中国概念在新加坡都会受到追捧,但是去年中航油等几件事情让大家有些担忧。”吴强还告诉记者,新交所内部有个默认规定,上市前一年税后利润低于25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不鼓励在新交所上市。显然,新交所既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登陆,也担心门槛太低会滋生“龙筹股”泡沫。(记者 尚晓阳 杨丽)(中证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