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07:36 新浪综合

阿里员工炒港股年赚1000万?点这里,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TA!【详情】

  来源:投行业务资讯

  大发审委自10月17日履职以来,上任四周,共审核46家IPO,共否决15家,通过率56.52%。IPO过会率相比上届发审委有较大的下降,由于审核团队形成机制、审核监察机制等较为完善,未来也将持续保持从严审核的态势,未来将持续保持较低的过会率。

  一、发审会问题与告知函问题不一致,袭击问题软肋

  以前发审委会议所提的问题都是告知函的问题,因为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发行人一般可以给出满意的回答。现在发审委问题与上会前的告知函问题不完全一致,由于问题没有经过提前的充分准备,上会回答十分仓促,也很可能回答不圆满或回答南辕北辙,甚至回答不出来,这也增加了过会的风险。

  二、明确提出发审会发行人回答的问题,保代不能越俎代庖

  以前发审会上,发行人回答不好的问题,保代可以进行补充回答,甚至可以代替回答。但大发审委会议上,委员对于保代越俎代庖回答发行人的问题十分反感,反复警告。因此,发行人上会人员都需要熟悉材料,一般需要配备财务总监和对业务熟悉的总经理或董事长。若上会人员对材料不熟悉,回答问题与披露内容存在重大差异,将无法过会。

  三、审核从监管思路出发,以前不规范可以过会的幸福时代结束了

  新一届(第17届)发审委员共63名,33名发审委委员来自证监局和交易所等监管系统,其尺度把握更多从监管思路出发,除关注业绩真实性外,十分关注企业的规范运营情况。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告别业绩为王的审核理念,而是进入全面综合条件的审慎评估的审核时代,审核态度更为谨慎。发审委的标准依然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管理办法,被否企业的原因归纳如下:相关的业务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缺乏相关资质,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形;会计核算不规范,相关会计核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缺乏持续盈利能力或存在对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和风险;内部控制未有效运行或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质疑存在关联关系非关联化、利益输送问题;质疑商业合理性存在严重问题。

  四、固定审核团队到“一次一授权”随机产生临时审核团队

  之前发审委是“固定班底”模式,主板审核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七人,创业板为两小组,每组也七人,不同的组别排期以审核上会项目。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新一届发审委会议改变固定模式,采取一次一授权,电脑摇号产生当期的发审委委员,不固定召集人、不固定组,临时组建发行审核团队,避免固定组别带来的弊端。这种一次一授权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打招呼等违规干扰发审委等行为。

  五、对发行审核项目进行抽查的方式,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察

  证监会设立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采取按一定比例对发行审核项目进行抽查的方式,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察。这种机制形成发审从严审核的体制。11月9日在深圳的保代培训会上,下一步现场检查中,现场检查人员将增加交易所的代表;时间上,决定检查后的下一周就立即启动,不会留给IPO企业补救的时间。以前会给IPO企业提前一个月以上的准备时间,现在将会在决定检查后的下一周就立即启动,这就要求投行与发行人要时时把工作做到位。

  六、限制发审委员的自由裁量空间

  对于审核标准,证监会将会通过发行审核问答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审核标准,对于审核遇到的新情况问题也及时形成新的审核标准,以限制发审委员的自由裁量空间,审核工作要严格按照证监会的标准内容进行。

  11月9日新一期保代培训在深圳举行,监管层披露的一组数据说明,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审结未通过率)远高于市场感知的发审会否决率。根据监管层统计,2017年前十个月共审结首发企业503家,其中审结未通过144家(含否决和撤回并终止两种情况),审结未通过率为28.63%。而在发审会审核情况中,1-10月共审核415家,除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外,否决58家,否决率远低于前者,仅为13.98%。通过上述完善的审核机制以及监管理念的贯彻,大发审委将持续从严审核态势,过会率将维持较低的水平。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股市直播

@@=it.user.name$$
@@=it.publish_time$$
@@? it.islive$$
@@=it.content$$
@@??$$

网友提问:@@=it.question$$

老师回复:@@=it.answer$$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