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0日14:35 北京时间

  近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召开了2017年第71次、72次发审委会议,审核了7家IPO企业,3家首发通过,4家被否。而据北京时间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52家企业IPO被否。除了IPO企业背后的股东倍感失落外,其承销券商也是满心遗憾。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述4家被否企业中3家来自招商证券项目,分别为智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新公司、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2家被否企业均来自招商证券同一名保代。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招商证券共承揽承销11单IPO项目,占据市场份额的3.46%,承销保荐收入4.8亿元,IPO项目募集资金63.39亿元。据悉,招商证券今年仍有32个IPO项目还未上会,目前均处于正常审核状态。

  北京时间财经翻阅IPO被否企业发审委提出的问题发现,被否原因主要集中在持续盈利、规范运行、会计核算、独立性、主体资格、信息披露、募集资金运用七个方面。其中,持续盈利、规范运行、信息披露方面受到询问次数最多。

  对于此前4家企业IPO连续被否,业内人士向北京时间财经表示,同一家券商及同一保代的企业IPO项目同一天被否虽有偶然性,不过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也要求企业在上会前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不抱有侥幸心理,尤其是创业板IPO企业更需要注意持续盈利等问题。

  通过率明显下滑

  券商投行少赚超11亿

  自2017年以来,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同时,被否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9月14日,证监会已经审核了367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07家获得通过,52家被否,2家暂缓表决,6家取消审核,IPO审核通过率为83.65%。

  仅9月份而言,截至9月19日,已先后有智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新公司、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如意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致瑞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首发申请并未获得通过。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有275家IPO上会,247家过会,18家被否,10家撤回,被否率仅为6.55%,过会率大93.45%。相比于2016年IPO企业过会率,2017年IPO审核明显比2016年趋严,这一点仅从被否概率上就能窥见一二。

  北京时间财经梳理主板、创业板发委会审核结果公告发现,52家被否企业中申请创业板的居多,有32家,占比超过60%的同时,被否企业所在地区多为江浙、广东地区,占比近50%。

  与此同时,被否企业多集中于制造业行业,占比亦超过六成,其中包括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金属制造、化学制品制造等,被否企业所属行业第二名则由软件行业摘得,占比近20%。

  IPO项目被否的背后,除了与巨额财富擦身而过的股东们,还有累到“身体感觉被掏空”的券商投行。

  根据52家被否企业的募投计划显示,拟募资合计166.5亿元,而若以今年IPO主承销商承销保荐费率的平均数约6.77%估算,企业的投行损失总计可超11亿元。

  北京时间财经通过公开数据统计,52家被否企业所涉及的承销保荐券商共有30家。广发证券国金证券、招商证券“受伤最重”,被否项目各有5家,高居榜首;海通证券申万宏源其次,有4家;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兴业证券光大证券均有两家。

  另外,一创摩根、东莞证券、东吴证券、东海证券、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华福证券、华泰联合证券、民生证券、摩根华鑫、英大证券、长城证券、长江证券、银河证券、安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也各有1家保荐企业被否。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方面,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和国浩律师事务所收获满满的失意。

  规范运作、持续盈利、信披成IPO路上“拦路虎”

  扣非净利低于3000万企业过会难

  今年7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 ”。这也被业内解读为,新股发行审核严监管的口径长期不会出现松动,被否率居高不下或将成为常态。

  根据上述52家被否企业发审委会议提出的主要询问问题,被否企业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三方面:一是规范运作问题;二是持续盈利能力;三是信息披露问题。

  事实上,在德勤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及申报期内业绩下降、过度依赖关联交易、继续获利能力存疑、运作不规范等原因,都会导致今年IPO项目否决率明显高于去年。

  据了解,今年以来被否的企业中,几乎近半数企业因运作不规范而遭到问询,由此可见,规范运行一跃成为IPO企业成功过会的最大绊脚石。事实上,规范运作事项包括内控制度健全、合法合规、无虚假记载、无违规担保、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无环保问题等。

  除此之外,持续盈利能力也是反复出现在发审委审核结果通知中,耐普矿机因业绩下滑50%受到质询,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例。

  另外,2017年6月,证监会明确表示对于IPO企业存在短期缩减人员、降低职工工资、减少费用调节利润,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利用隐形关联方及显著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等手段粉饰财务报表的坚决予以否决,并视情况进行专项问核、现场检查、采取监管措施、移送稽查等方式严肃处理。

  据北京时间财经了解,除了安徽泰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监会要求其对高管薪酬和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分析比较说明是否存在刻意压低薪酬增加业绩的情形外,杭州致瑞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因高管与员工薪酬是否存在人为压低后增加业绩遭问询。

  值得关注的是,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是唯一一家符合“注册地贫困地+经营地贫困地+在贫困地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IPO扶贫概念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但由于资产及业务独立性,且报告期内的净利润最高仅为2267.81万元,低于3000万元,由此引发对其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导致其IPO折戟。

  对此,一位资深券商从业人员向北京时间财经表示,净利润3000万是行业内潜在的业绩门槛,而净利润低于3000万这一门槛的企业近九成将会被否,这也就意味着,净利润3000万虽不是绝对的业绩门槛,但持续盈利能力却是企业IPO过会必备技能。

  北京时间财经记者齐文健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