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朱筱珊

  注册制来了,更多的优质企业或不再远赴海外上市,转而选择留在国内资本市场。正在回归的中概股未来或可以省下平均30亿-40亿元的借壳成本。

  以前走出国门远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近来回归的趋势愈发明显,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造富效应。传言巨人[微博]网络将借壳回归的世纪游轮12月8日停牌,近10日股价涨幅超过135.79%。分众传媒[微博]借壳回归的七喜控股股价在四个月内涨幅高达265%。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总共有34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宣布了私有化进程或者已经开始拆除VIE。其中,新三板上市的百合网收购了回归的世纪佳缘[微博],二者联姻。首旅酒店110亿元收购如家,最新消息,如家将于近日在纳斯达克[微博]退市。

  优质企业留国内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2015年中国科技企业赴美IPO步伐明显放缓,可能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数量为6至9家,仅为2014年的一半左右。这些企业的IPO规模介于5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赴美上市的科技企业在2014年达到高峰,一年内,15家中国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劵交易所,行业涉及电商平台、职业教育、医疗健康、社交网络、旅游服务、电子游戏、移动互联网等。

  然而,从去年年底开始,中概股开始由“抱团赴美上市”变成“抱团回归”。截至2015年7月,根据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显示,如今在美国三大交易所交易的上市公司共有190家,另外58家企业先后完成了私有化退市。高峰时期,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数量超过200家。

  根据GICS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如今依然在交易的190家公司中,信息技术类公司占到64家,包括百度[微博]、新浪、网易等知名互联网企业;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公司占到43家,其中包含阿里巴巴[微博]、京东商城[微博]、唯品会等电商企业。由此可见,赴美上市公司中,高科技、互联网概念公司占了半壁江山。

  据清科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有29只VC/PE支持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其中属于互联网行业的有18只,占比62%。

  “中概股公司大多代表了新兴经济的发展方向,”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表示。

  达晨合伙人齐慎表示,由于之前国内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政策要求过多,导致众多优质互联网企业受限于种种条件未能上市。

  “既然已经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纷纷选择回归,本土的优质企业为何还会选择赴海外上市?”张维和齐慎均表示,未来,更多优质的企业将会留在国内。齐慎表示,注册制推出后,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优质的互联网企业将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随着企业上市地点的变化,从PE/VC角度来说,人民币基金将成为主导。

  中概股节省借壳成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两地市场本质估值差的问题,今后中概股回归将成为趋势,这基本已成为业内共识。记者此前梳理了有回归意愿的中概股行业与国内A股行业估值的差异,截至11月13日,以所在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比较,有回归意愿的互联网行业公司与A股上市的计算机公司估值相差超过3倍;医药行业相差1.7倍;传媒游戏行业相差2.3倍。

  虽然教育行业缺乏足够大的对比标的,但仅从全通教育超过500倍的PE倍数和弘成教育7.22倍的PE倍数对比可知,两地市场估值差异巨大。

  基石资本合伙人陶涛提醒,在计算中概股回归成本时,除去考虑时间成本,也需要考虑借壳平均花费30亿-40亿元的成本。

  然而,注册制推进后,达晨创投合伙人齐慎认为,在过渡期内,壳公司还有一定价值。短期内,借壳成本不会有太大改变,从长远来看,壳公司将会大大减值,和欧美成熟市场一样。张维认为,在注册制的背景下,企业应该“优质优价”。

  “市场容量变大,纯概念和讲故事的企业估值将会受到较大影响,”齐慎表示,处于新兴行业、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会获得投资者更多的认可。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