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新股 > 聚焦2012年新股发行改革 > 正文
人民网(微博)北京5月4日电(记者 朱瑶)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今日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交流近期股市热点问题。她表示,自今年三月监管推出新股上市首日防爆炒的新举措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共有40家公司上市,这批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是20%。从数据看,新措施运行的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
她表示,过度“炒新”是A股市场多年来的顽疾。中小规模新股上市首日换手到一定程度,由于可卖出股份数量急剧减少,大幅拉升新股成本降低,股价容易被操纵。今年3月8号开始,深交所做了一些重要调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缩小了上市首日的开盘以后的涨跌幅,缩小到10%。二是新增临时停牌的指标。
宋丽萍说:“新措施实施以来,3月8号到4月底,中小板创业板共有40家公司上市,根据统计,这批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大约是20%。从数据看,新措施运行的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
对于采取这些严厉的措施抑制炒新的原因,她总结了以下两点:
首先,“炒新”盛行已经成为扭曲整个资本市场价格机制的重要原因。因为炒新盛行,无论是什么样的股票总是能够在上市后卖出高价来,这就直接让IPO定价失去了来自二级市场的风险约束,成为IPO三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要解决IPO三高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盲目炒新的问题。新措施出台后,过度炒新的风气得到了抑制,IPO定价也随之变得谨慎起来,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其次,中小投资者往往是“炒新”最后的利益受损方,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最弱的群体,为过度炒新恶习埋单。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创业板情况统计显示,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上市首日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高达95%,其中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23%,10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62%;首日买入的个人投资者10个交易日后亏损比例为64%,绝大多数参与其中的中小投资者亏损累累。
宋丽萍表示,完全改变过度炒新的风气,需要时间,也需要其他配套措施跟上。目前,深交所正按照新股发行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研究论证抑制新股炒作的相关措施。
她强调,抑制炒新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措施,而是新股发行改革乃至资本市场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其中的逻辑是清楚的,新股上市后的价格合理了,会促进IPO价格的合理回归,IPO定价合理了,会进而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炒新不是人们可以熟视无睹的现象,而是资本市场的公害,监管机关、中介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都应当共同努力,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市场。
她表示,如果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不重视研究,不重视信息的挖掘和处理,随意报价、报高价,那么新股的合理定价就完全失去了基础。一个原本专业的严肃的定价过程,就会蜕变为赌高博傻的游戏。
宋丽萍表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可以在路演中发问,也可以在询价中真实报价甚至用脚投票,可以提高新股定价质量。进而通过参与公司治理,督促公司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参与股指期货等专业市场,加大市场深度,提高市场整体质量。
基金是目前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一直是询价的主要参与者,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基金类询价对象占中小板新股全部询价对象数量的52%,占创业板的59%,均超过一半。在各类询价机构中,基金的资金实力和投研能力毕竟是难以替代的。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对于新股的报价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内控制度。例如,有的基金公司要求基金经理的新股报价必须基于研究员的研究报告,高于研究员建议询价区间上限的一定比例需书面说明理由,并经公司内部批准。有的基金公司则规定,研究员对新股的定价偏离发行价和上市后首日均价一定幅度,则在考核中扣分,等等。可是市场上对基金的投资能力并不完全认可。深交所每年都参与主办基金国际论坛,从这两年开会的情况看,基金业的发展有陷于停滞的趋势,基金业内人士对此是十分焦虑的。
宋丽萍坦言,在以往的新股询价和配售过程中,确实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炒新专业户为了博取短期利益,激进报价,实际上主导了定价过程,而一些具有长期投资意向的、认真研究、谨慎报价的机构反而在配售中出局。如果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不重视研究,不重视信息的挖掘和处理,随意报价、报高价,那么新股的合理定价就完全失去了基础。一个原本专业的严肃的定价过程,就会蜕变为赌高博傻的游戏。
她表示,基金要在资本市场发挥价格发现者、价格引领者的作用,有很大的空间,也有很好的基础。今后,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监管安排,发挥基金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内控严、研究力量强的相对优势,促使其专业、理性、持续地参与市场,进而成为真正的专业化的投资机构,是深化新股发行体制的重要基础。反过来也可以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给了基金业进一步确立专业化投资者地位和声誉的契机,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也可以成为年金和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首选。这对基金业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
|
|